学术声音丨李 马鑫雨:新乡市黄河滩区空间韧性规划策略研穵/h1>
发布时间?021-07-16

黄河滩区空间韧性规划方法探索与实践——以新乡市段为例
图片

李翅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韧性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绿色社区与低影响开叐/p>

图片

马鑫?/p>

/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 / 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 / 研究方向为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

摘要9/span>受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水沙调节控制,黄河滩区新乡市段迎来发展契机。为了探究滩区城乡发展和洪水防护的平衡关系,首先论证了韧性城市思想在滩区城乡空间的适用性,并基于韧性城市的表征对滩区空间进行脆弱性分析。在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基础上,获取文献资料数据、卫星影像和测绘图资料、问卷数据、访谈信息、现场踏勘资料,进一步采用情景预测法、GIS分析方法展开研究。提出空间发展的四大主要策略?)建设以坚固高效的工程安全为前提的基础设施?)再造结构冗余的生态空间;3)营造丰富灵活的生活空间?)构建多样联结的生产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0项具体的空间优化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策略体系,共同提升研究地段的空间韧性、/section>
关键词:城乡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韧性城市;黄河滩区;规划方法;情景预测泔/section>

1 研究背?/span>

黄河滩区(Yellow River Floodplain Area)指黄河下游河道主槽外缘到河堤的空间范围,是黄河河道的组成部分。但黄河主槽沿岸村镇选址在先、黄河主堤修筑在后,造成部分村镇聚落、林田果园被迫进入黄河滩区,成为黄河的行洪、滞洪之所。现阶段,滩区空间同时承载了洪水滞蓄和生产生活的双重功能。虽然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运行降低了黄河滩区新乡市段(图1)水患风险,但考虑到滩区群众无法在短期内完全外迁的客观实际,滩区洪水隐患仍需针对性应对策略、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text-indent: 2em; background-color: rgba(247, 185, 6, 0.3);">如何构建基于安全前提的滩区城镇空间可持续的韧性发展策略,怎样保持和促进黄河滩区生态结构的完整性、构建与滩区资源对应的高品质发展策略,是黄河滩区亟待探索的问题、/span>

图片

1 黄河滩区区位示意国/p>

2 相关研究进屔/span>

2.1 韧性城市规划思路的相关研穵/span>
在韧性城市规划方面,国外研究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威尔德夫斯基提出了韧性系统应具备的六大特征,沃德科等以此为原则,为荷兰的韧性城市规划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指南、/span>
在国内研究中,学者们较普遍认为韧性城市是基于情景预测法的一种规划思想。国内研究与实践,扩展了韧性城市的研究地域广度、本土适应程度、/span>
2.2 黄河滩区规划策略的相关研究
现有黄河滩区空间规划的研究普遍以静态的视角关注滩区问题,面对滩区水患的潜在不确定性,现有滩区规划研究尚未将韧性城市动态平衡、自适应学习的基本观点纳入规划思想中。因而,为了促进滩区城乡发展和洪水防护的平衡,本研究在其城乡空间发展策略构建过程中引入“韧性城市”的理念、/span>

3 黄河滩区新乡市段城乡空间脆弱性分枏/span>

3.1 基于韧性城市的滩区空间分析方式
滩区空间系统的韧性是指这个系统在外部的偶发性影响和扰动下展现出的适应能力。反映在规划技术层面,则考察的是城乡规划中所制定策略的本土适应性,多样的类型、具备缓冲的空间条件、快速灵活的应对策略是其主要特征、/span>规划实践中,可根据主要的韧性特征,对研究地段的脆弱性进行分析,挖掘地段深层问题;进而以本土适应性为导向设置规划策略,辅以相应的政策和机制(?)、/section>

图片

2 韧性城市思想引导的典型工作框枵/p>

学界普遍将冗余性、多样性、联结性、高效性、灵活性、鲁棒性、适应性作为韧性系统的表征,辅以评判系统的韧性水平。冗余性关注空间系统的备用模块和应急储备能力;多样性关注空间系统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类型,以应对不同发展境况的挑战;联结性关注空间系统面向外部和自身内部的物流、信息流的畅通;高效性关注空间系统信息协同和物资调度的快速、空间可达的便捷;灵活性关注空间系统敏感捕捉外部变化和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的能力;鲁棒性又称坚固性,关注空间系统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适应性关注空间系统在自身发展中汲取经验、不断创新的能力、/section>
着眼于黄河滩区,宜首先从滩区汛期水患安全、生态安全、生产提级、生活便捷等视角的评估入手,进而发掘特定空间韧性不足的表征与具体表现形式,以实现脆弱性分析,即“韧性不足”的分析、/section>
3.2 黄河滩区新乡市段空间发展的脆弱性分枏/span>
依据滩区空间主要承担职能,本研究将黄河滩区新乡市段划分为4类空间,即:工程安全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分析4类空间的脆弱性(?)、/section>
根据脆弱性分析,黄河滩区新乡市段的大型洪水逐步可控,但中小型洪水隐患犹存。与此同时,其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中仍存不同程度的脆弱点,是新乡市滩区韧性提升的重点攻克对象、/span>

图片

3 4 类滩区空间主要特?/p>

? 新乡市黄河滩区脆弱性因紟/p>

图片

4 新乡黄河滩区空间优化策?/span>

以脆弱性分析为基础,笔者分别从滩区整体空间布局结构的宏观视角、具体滩区地段韧性强化的微观视角探究适应性导向规划策略,并梳理形成对?类职能空间的发展策略9/span>建立具备坚固高效特征的滩区工程设施、恢复滩区生态空间的冗余结构、丰富滩区生活空间的多样性、拓展滩区生产空间的多样辐射路径,以?0项具体空间优化措施,共同提升研究区域的韧性(?)、/span>

图片

4 韧性策略框枵/p>

4.1 建设以坚固高效的工程安全为前提的基础设施

韧性城市思路下,工程设施宜灵活发挥复合作用,同时发挥平行河道道路的阻洪作用、各级堤坝的交通作用、/span>
4.1.1 满足高效撤退原则的道路交通布局
线路通畅、结构成网的道路体系+/span>在局部受到外部冲击影响的情况下,可提供多种备用路线,既能保障滩区内部资源和信息的通畅,又能提升局部涉险地段居民外撤的效率、/span>
以现有交通干路为基础,系统性梳理省、市、县、乡镇各级交通类规划信息,进而通过GIS模拟测算已有各级交通规划形成的路网可达性,针对局部可达性不足的远堤滩区地段补充出滩道路(图5)。研究模拟成果下,出入滩区道路数量约达到现状?.5倍,99.76%的滩区现状居民点实现15 min撤退范围完全覆盖(图6)、/span>

图片

5 黄河滩区新乡市段高效撤退原则的道路交通布局

图片

6 规划调整前后滩区道路体系 5 min?0 min?5 min 撤离时间覆盖范围对比

4.1.2 发挥工程设施多重功胼/span>

黄河滩区内筑有黄河大堤、生产堤、控导工程等各级堤坝工程设施+/span>这些设施不仅可承担基本的防洪导流功能,同时其线性连贯特征亦可在堤顶发挥交通联系功能、/span>将防洪设施与交通设施两者合并建设,不仅可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更有利于节约工程成本,改善滩区交通条件(?)。与此同时,在新建、改建道路的过程中,应结合防洪避险的要求,让未来滩区道路发挥阻洪功能,为各地段居民点的防洪避险策略、产业发展策略提供基础、/span>

图片

7 规划调整前后的水位等?/p>

4.2 再造结构冗余的生态空闳/span>

本研究关注从韧性城市的冗余性出发的生态空间提升,冗余(redundancy)起源于自动控制系统,为增加系统稳定性而预留的备用构件被称为冗余。系统内部结构可分为串联或并联的组合,在滩区局部空间系统内,冗余空间为线性串联空间结构增加可靠性,如更大规模的滨水滩涂将为洪水提供缓冲空间、为湿地生物提供备用栖息地;在滩区整体空间系统内,若能在滩区远离河槽处扩充相似空间,则形成了滨水区的并联冗余结构,进一步增强系统稳定性、/span>
4.2.1 强化滩区生态空间的串联结构
当前分布于黄河主槽沿线的滩涂湿地被大量改造为农田,湿地生态空间结构松散。为强化斑块间彼此联系的紧密程度,宜在基本农田红线范围之外,以“退耕复滩”的方式恢复滨水湿地连贯性, 使现阶段互不相连的滩涂湿地彼此联结,初步完善和强化“串联”结构的滩涂生态系统、/span>并将滩区近河槽低洼地区退耕,增加“串联”结构的湿地系统宽度,增加湿地斑块规模(?)、/span>

图片

8 滩区生态空间冗余性提升示愎/p>

4.2.2 增加滩区生态空间的“并联”结枃/span>

1)补充滩区生态系统“并联”结构。为进一步改善研究范围局部“远离主槽”地段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宜连通滩内低洼的农业地区+/span>在偶发洪水时,形成局部的洪水分流和滞洪场所、湿地物种的备用栖息地、/span>
2)西部地段典型冗余结构补充。依托研究范围西部较宽阔的滩区空间地带,沿现状引水渠两侧低洼处,将现状坑塘、沙土地适当改造,形成河渠沿线的水田湿地系统(?)、/span>

图片

9 生态冗余结构现存问题分析与预期生态安全格局

4.2.3 扩展局部空间结构的冗余层次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各类生态要素纳入整体系统,增强滩区农地、林地、水系间的联系,谋求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促进滩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span>通过地形改造形成台地式林田水系断面,在促进滩区低洼地带水土保持、风沙稳固的同时,既结合群落的边缘效应恢复和提升滩区的生物多样性,又可结合示范性滩区林田改造进一步发展农旅休闲,为滩区引入第三产业(?0)、/span>

图片

10 滩区水系两侧综合利用典型断面

4.3 营造丰富灵活的生活空间

4.3.1 丰富生活空间形态满足多元需汁/span>
城乡空间多种的功能、丰富的形态有利于适应不同种类的空间使用需求,更有助于激发空间活力。对比研究提出的各流量洪水预期水位线,未来可在滩区形成新建独立社区安置、乡镇中心区安置、县城周边地区安置、传统村落整治共?类可能的居住空间形式+/span>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生活空间灵活性的选择和使用,达到基础排险、合理集约、条件改善、文化传承的目标(图11)、/span>

图片

11 居住空间优化策略示意

4.3.2 发挥地方文化优势激发社区认吋/span>

提升滩区文化资源的认知度,引导滩区居民重拾文化自信,增强社区凝聚力、/span>黄河滩区新乡市段当前具有以黄河文化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原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根基的文化资源禀赋。经过整理整合现有文化资源,为其分级归类,可在宏观结构上形成多个组团;组团内通过本地文化特色的塑造,激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社区凝聚力,为生活空间注入活力、/span>
例如,“黄河险工“su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font-size: 12px;">⑟/sup>作为黄河滩区文化资源的代表性资源,除具有工程防护的基本价值,多年来“黄河险工”已渐渐成为滩区特有的景观意向,具有滩区文化的代表性;因此,研究建议将“险工”防洪功能和文化特征相结合,塑造鲜明的地方文化意象、/span>
4.4 构建多样联结的生产空间
4.4.1 分段配置多样化的产业职胼/span>
韧性城市倡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深入掌握本地产业资源特征的前提下探索和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路径、/span>基于多样性特征,为弱化滩区内部同质化竞争、发挥本地产业特色,在产业布局上,宜重点协调滩区各区县之间的产业关系,从宏观视野统揽滩区的产业布局(图12)、/span>

图片

12 乡镇产业布局规划

4.4.2 结合水患等级的生产空间复合利用

依据研究提出的各流量洪水预期水位线, 按水患风险等级划分水患风险带,因地制宜地布局适当的空间功能和产业类型,削弱水患风险对滩区产业发展的威?/span>(图13,表2)、/span>

图片

13 新乡市沿黄地带农业生产功能带示意

? 黄河滩区新乡市段分级功能带基本信?/p>

图片

4.4.3 拓展滩区对外产业联动路徃/span>

城市经济韧性的思想倡导地区形成多样的经济产业类型,且宜拥有较大比重的服务业占比、/span>在研究地段交通体系得到完善的前提下,可形成“滩区内发展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种植,滩区外发展无公害精深加工”的产业链运营方式;随着农产品精品加工外销,产地的知名度得以扩展;并可将消费者进一步请入滩区,拓展农业生产、风景游览功能,形成“滩内—滩外—滩内”的产业空间分异、链条联动的发展模式、/span>

5 结?/span>

本研究在韧性城市思想指导下,针对滩区空间探索适应性导向的韧性城市规划方法,提出空间发展?条主要策略, 从基础工程安全布局、生态空间冗余性提升、生活空间多种形态和功能、生产空间多样产出和多方联结等方面完善以黄河滩区新乡市段为代表的黄河滩区城乡空间韧性应对风险策略、/span>
在规划策略探究方面,韧性城市规划思想中政策机制与空间策略具有同等重要性,未来的韧性城市规划研究将很大程度上向规划政策探索和公众参与的方向转变。针对黄河滩区新乡市段的韧性发展,未来可从滩区地段的各项情况动态评估与策略修正研究、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滩区街镇、社区层面寻求细化和突破、/span>

注释9/span>

“黄河险工”专指为了防止水流淘刷堤防,沿大堤修建的丁坝、垛、护岸工程、/span>

图表来源9/span>

?~13由作者绘制,其中?~7??2~13底图来源亍/span>

《新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006?020年)》;?~2由作者绘制、/span>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span>

参考文?/strong>

[1] 王晓平,王莉.黄河下游滩区:一片特殊的土地[J].中国水利?007?):73-80.

[2] WARDEKKER J A, JONG A, KNOOP J M, et al. Operationalizing a Resilience Approach to Adapting an Urban Delta to Uncertain Climate Chang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0, 7(6): 987-998.

[3] WILDAVSKY A. Searching for Safety[M]. New Brunswich: Transaction Books, 1988: 253.

[4] 徐振强,王亚男,郭佳星,?我国推进弹性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014?1?):79-84.

[5] 戴伟,孙一民,迈尔,等.气候变化下的三角洲城市韧性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017?1?2):26-34.

[6] 仇保?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韧性城市设计方法及原则[J].城市发展研究?018?5?0):1-3.

[7] 滕五晓,罗翔,万蓓蕾,等.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018?5?):39-46.

[8] 戴慎志,冯浩,赫磊,?我国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防灾规划编制模式探讨: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019?):91-98.

[9] 邱爱军,白玮,关?全球100韧性城市战略编制方法探索与创新: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019?6?):38-44+73.

[10] 黄弘,李瑞奇,范维澄,等.安全韧性城市特征分析及对雄安新区安全发展的启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4?):5-11.

[11] 彭雄亮,姜洪庆,黄铎,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适应台风气候的韧性空间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019?):55-62.

[12] 师满江,曹琦.城乡规划视角下韧性理论研究进展及提升措施[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019?4?):32-41.

[13] 肖文涛,王鹭.韧性视角下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防控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020?):123-128.

[14] 秦明周,张鹏岩,赵自胜,?开封市黄河滩区土地资源规避洪水风险的安全利用[J].地理研究?010?9?):1584-1593.

[15] 任继周,常生?发展草地农业,确保黄河中下游滩区安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007?):7-12.

[16] 张金?黄河下游滩区再造与生态治理[J].人民黄河?017?9?):24-27+33.

[17] 李彤?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017?2?):15-25.

[18] 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015?0?):48-54.

[19] 李典?冗余理论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06?):50-54.

[20] 马建章,鲁长虎,陈化?群落边缘效应与物种多样性[C]//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中国植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994?.

[21] POLÈSE M. The Resilient Cit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Urban Economies[M]//PADDISON R, HUTTON T. Cities and Economic Change. London: Forthcoming Press, 2010.

版面预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来源9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text-align: left;">《风景园林》杂忖/span>

图文编辑:王茂臻

责任编辑:李昊霖

审核:李燕妮

图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