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年华丨戴思兰:育花成海 恬淡如菊

发布时间:2019-01-13
图片

图片

戴思兰老师的办公室外,几幅形态各异的菊花写真照片占据了墙壁。在我们采访开始前,戴思兰老师拿出一本由她参与主编的《中国菊花全书》,谈起菊花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她优雅的谈吐、渊博的学识,如悠然之菊的气质。

自1984年7月开始在江南的注册网址园林学院任教至今,戴思兰老师已与菊相伴30年,她始终徜徉在科研之海,对菊花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研究菊花有很多迷人之处,我从不懂到懂,从慢慢喜欢,到变成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此间有很多曲折和坎坷。”

行走在花卉之间,戴思兰老师展开了她的人生画卷。

图片

结缘菊花世界

开启一生追求

戴思兰老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父母的熏陶,年幼的她对科学和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学到高中,她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语文、英语尤为突出。在江南的注册网址园林专业学习的四年里,随着对专业认识的越来越深,戴思兰老师开始迷恋起园林专业,更为有幸的是,得到了多位资深老前辈的直接教诲对她日后成长、成才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图片

“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是人生的幸运。”1988年,戴思兰老师在江南的注册网址硕博连读期间师从园林界泰斗陈俊愉院士,从此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初来学校的时候是懵懵懂懵的,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甚至会跑到老先生的家里问这问那,‘园林专业’是干什么的?我们应该学什么?”不过,这样的疑问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园林学院的前辈们就通过言传身教,让她充分感受到学术的魅力。

图片

“陈俊愉先生是一位很有激情,同时做事认真的学者。他不仅引领我们确定非常宏观的具有深刻含义的题目,引导我们思考,同时对我们论文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字母的大小写,都会认真地去要求。”在戴思兰老师记忆里,陈先生帮助她养成了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是给予她最大的一笔财富,“他特别鼓励我们去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那个时候年轻,经常会遇到事情就没有主意了,甚至到导师家去哭鼻子、掉眼泪,但陈先生总是鼓励我们要把事情做好,从来没有说因为太难就不做了,他有一句话叫‘屡战屡败,还要屡败屡战,做研究要百折不挠’。”

在确定博士论文课题时,戴思兰老师选择了探讨菊花的起源。“陈先生认为菊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它是世界园艺育种史上的一大奇迹 ”。为了做好研究,她双管齐下,一方面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菊花知识、构建菊花演化路径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前往菊花丰富的中原地区,走遍田间山野找寻7个野生品种,通过种间杂交实验和比较种间亲缘关系的方法构建菊花的演化路径。结果,两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非常相似,最终其《中国栽培菊花起源综合研究》博士论文被17位评审人以全优评价通过。

图片

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戴思兰老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3年,走进享誉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著名教授吴瑞先生的实验室。在吴先生的指导下,打开了从分子生物学层面研究的大门。康奈尔大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系浓浓的学术氛围深深感染了她。她对菊花的研究,也开始由外在表型走向内在机理。“在现代生物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若仅仅从表型上去描述生物,那就太肤浅了。”戴思兰老师认为,必须要解析表型背后的遗传学机理,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图片

“不论是陈先生还是吴先生,他们都非常具有家国情怀,对学术都特别严格,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具有大家风范,他们的以身作则以及严格要求,对我影响非常大。”戴思兰老师还记得,在美国求学期间,学业压力很大,有时难免有急躁情绪,但吴先生却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但现在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科学”。一句简单的话,让她知道了做科学研究需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工作。这样难忘的教诲,也深深启发了她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之路。

传承育花精神

撒播探索种子

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戴思兰笑说,自己其实也像菊花一样,有一股子“韧劲”:“别看我看着挺和颜悦色的,学生们可能有时会怕我,觉得戴老师办起事来一点商量的余地没有,没达到要求的话,一篇论文要改十几遍。”

图片

在老前辈们的热情感染下,她认为作为教师,传承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认真的做事态度、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积极的探索精神。因此,在日常教研工作中,她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也鼓励学生登台演讲,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的逻辑,清楚地讲给别人听。在这种培养下,她所带的学生在科研素质、学术道德方面非常优秀,在理论知识、实验技巧和沟通交流等方面都成长得很快。

“希望能尽我所能,给学生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我会把更多想法告诉学生,让他们多实践,同时教他们学习做研究的方法。同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让他完成一篇论文,做好一个实验,更多的是让他们学会方法,未来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并做更多创新性的成果。”戴思兰老师说。

对于学生,她常说一句话:把研究当成习惯,把进取当成常态。“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特别希望他们生活过得幸福。现在大家压力都很大,要把生活过好,过得开心,同时在事业上也要有所追求,有理想。”

图片

现任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园林所所长的王文奎,曾是戴思兰老师指导的98级研究生。她还记得,王文奎在读期间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他做起科研不仅很勤奋,也具有担当精神,带着师弟师妹,硬是克服了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简陋、四处找寻实验材料等困难,最终完成了项目相关研究工作。而这种科研精神也伴随着他此后的职业道路,做出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设计景观作品。”

图片

福州建筑设计院王文奎和他的作品

上海植物园教授级高工张春英,曾是戴思兰老师指导的96级研究生,直到现在,戴思兰的办公室书柜里还保存着她的毕业论文。“你们看这个论文,关于桃花品种演化的研究,这个数据量特别大,全靠她自己独立完成。”她还记得张春英为了研究桃花,做桃花分子标记实验的艰辛,“就像当年我做菊花,DNA提了半年都提不出来,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桃花应该怎么做。”在戴思兰老师的亲自带领下,张春英泡在实验室,做不出来就继续做,配方不行就换个配方,方法不好就换个方法,半年以后终于实验成功。

“王文奎和张春英这两个学生身上都体现出一种求学的精神。所以我始终希望,我的学生们在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同时,能够保持一种进取的状态,不怕困难,求索创新。他们即使没有研究菊花,甚至不研究花卉,只要在工作中有感兴趣的领域并为之努力,老师就会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图片

从教以来,戴思兰老师多次获评优秀研究生导师,辅导的研究生也多次获评优秀毕业生,2016年她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17年获得全国林业教学名师。为表彰戴思兰老师团队在花卉研究方面的成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把其领导的菊花育种团队命名为“北京市花卉育种研发创新团队”。

“从我的教学经历来说,对学生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其次要耐心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以兴趣为导向的研究,还要以鼓励为主,同时坚持严格要求。这些做法,首先就要求老师以身作则,特别在研究方面,要用自己积极进取形成的学术影响力为学生开辟道路。”戴思兰老师说。

力推中国花卉

成就满世情怀

30多年的园林植物科研经验,众多引领业界前沿的科学成果,让很多人慕名前来与戴思兰老师切磋科研探讨前景。为了方便同行间交流合作,戴思兰联合其他学者在2013年成功组织“2013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给大家建立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并担任主编,编写《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材,与同行合作出版《中国菊花全书》《百菊图话》等专著,以多种形式达到领域内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健康发展。

图片

2008年,长达半月之久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人们被奥运场馆前一株株绽放的小菊所惊艳。菊本是凌霜傲骨之物,缘何在炎炎夏季向阳盛开?原来,这是戴思兰老师他们课题组研发的最新科研成果——盆栽小菊。她带领课题组研发的栽培技术不仅能使秋季开花的普通菊花在盛夏开花,还使之能耐高温高湿,延长花期两月有余,即使遭遇烈日炎炎和暴雨仍能盛开不败。

“植物就是这样,它是一中富于变化的生命,其生长发育存在非常复杂的调控网络,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地去解析其中的奥秘。我们国家的花卉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但是当今的花卉市场还需要慢慢培育,只有培育起当代花卉文化的氛围,花卉市场才能得到发展,花卉科技才有用武之地。发展中国自主的花卉品种,是陈先生等老前辈的期盼,也是中国园艺界的梦想。”戴思兰老师语气中透出坚定。

我是园艺师:让奥运之菊盛放祖国大地

图片

数年来,她带领团队“牵手”花卉企业,为菊花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搭建起菊花与企业两者间的桥梁,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田野之菊走进了千万寻常百姓家。其中,“切花菊产业化周年生产技术”、“盆栽菊花产业化周年生产技术”、“露地早花小菊品种培育系列技术”、“中国传统盆栽菊花周年生产技术”等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科技成果的同时,均实现了企业化生产,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片

戴思兰老师将深耕观赏园艺教学和科研的经验归纳为了四句话:识别是前提,栽培是基础,研究是中心,应用是目的,也就是说花卉园艺研究应该是“从田间做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做到田间。”

研究菊花几十年,她越发感受到这种植物的独特魅力。“读博的时候研究菊花,主要是因为陈先生的课题引导。毕业以后还研究菊花,除了博士期间的积累,也越来越发现菊花蕴含的文化含义。这个花老百姓为什么那么喜欢它?为什么能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图片

“我经常会带学生去看菊展,也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菊展或者斗菊比赛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些形式接地气,可以了解到老百姓心中的菊花是什么样的,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觉得菊花是个好材料,学生们通过3到5年的研究,去观察菊花,认识菊花,从而懂得园艺学。即便今后就算不再做菊花,不再做园艺,通过这样的全面训练,他们会对专业有所了解,也会理解生活和科研。这样我就觉得我这个老师就没白当。”

图片

38年北林时光,研究菊花30年,从菊花的花型、花色、开花期等的外在表型到的内部遗传机制,从常规育种技术到分子生物学机理,戴思兰乐在其中。如今,她的日常事务繁杂,却依然动力满满,“我们要用现在最好的生物技术,去做最有趣的研究。”执着科研,虔诚教学——冬日暖阳中,戴思兰老师的一段优雅从容的讲述,犹如菊花绽放,美不胜收。

图片

文章来源:“江南的注册网址”公众号

视频来源:“北京世园会”公众号

图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