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新闻 >> 跨越时空的网课互联

跨越时空的网课互联
作者:刘真、卢晓敏 发表日期:2020-05-23 浏览次数:

《中国国情》(英文授课)是我校外国留学生研究生的一门文化必修课,这学期由我们两位任课老师分别承担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没想到,寒假还在紧张备新课的我们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按照教育部和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示,所有课程转为线上教学。本来第一次给留学生上课,对学生的各种未知和课堂互动效果心里就没底,新的线上教学方式带来极大的挑战,引发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一)各路挑战来袭,携手一一攻克

挑战一:微信建群。由于只能线上教学,我们两个班分别建了班级群让留学生扫码进群。在中国学生看来,这没有什么难度,可对留学生来说,由于不懂中文和不了解选课规定和选课系统等原因,很多人刚进群时仍很迷惑,比如不清楚自己是否应该选这门课,自己是否属于这个班,如何选课,选错如何退选,能否调班等。因教师端看到的选课名单上只有中文名,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让大家把昵称加上中文名字好辩认。扫码进班群的学生身份很杂乱,选课的没选课的都有,甚至还有中国学生。我们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群里反复通知并答疑解惑,最后在研究生院帮助下才陆续确认好所有选课留学生已入班群,并根据学生的意愿帮助他们跟研究生院协调调课或调班,甚至帮无法进入系统选课的学生选修其他课程。

挑战二:上课方式。刚刚努力学会几大在线直播平台的技术,通过与学生实践也日渐娴熟,但遗憾的是,所有这些直播上课形式根本无法适用于留学生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很多留学生寒假期间已回国,由于不能返校,开课时他们依然遍布世界各地,与北京的时差也各不相同。要求学生无论在哪里都统一按北京时间参加线上直播课程极为不合理,也不人性化,被我们果断放弃。权衡半天,我们最终决定自己录课,把录好的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料每周一次发送给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下载观看,随时微信群讨论和教师答疑,教学方式灵活了许多。

挑战三:教学内容。《中国国情》(英文授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今社会和文化知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中西文化,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国社会文化知识及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因此我们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全面丰富客观。我们查找资料后,最终确定通过八个单元来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包括华夏的起源与历史、地理气候、古代哲学、文学、教育、科技、体育与艺术、美食,以每周一单元四个课时的进度开展教学。

挑战四:资料发送。录制好的课程如何发给学生也是我们开始考虑比较多的问题。首先我们想尝试学校的在线教学平台,但与其沟通后发现该平台只服务于本科教学;其次我们尝试在微信群发送,但大一点的视频文件无法发送;接着我们申请了附件容量较大的网易邮箱做公邮,资料上传后,告诉学生用户名和密码自行下载,但随后又有学生反映登录不上,无法下载,或下载超过十次的限制无法再下;最后我们选择了虽然麻烦但最保险的方法,让学生们提供自己的个人邮箱,不能登录公邮的由老师单独发送至个人。这样,每个单元的课程学习资料我们会同时给公邮和全班约三分之二的留学生分别发送,看着学生们陆续wellreceived的反馈,我们的心也踏实了。

挑战五:教学互动。《中国国情》通过录播课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线上指导为辅,教学方面很难实现在线直播课堂中的实时互动。少了讨论区发言和举手答题互动,也没有师生眼神交流、时时敲黑板,那么如何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所讲内容呢?我们根据讲授内容,为每个单元设计了4-8道思考题,鼓励学生有任何想法和疑问可以随时发到微信班群,老师会给予及时反馈,学生之间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互相讨论。微信群用于教学的互动功能虽然有限,但少了在线直播的时间限制,能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性的主题讨论和电子版的作业展示,互动效果也算令人满意。

(二)精心录制课程,混合教学高效

在比较了雨课堂、EV录屏和PPT录屏等几种录课软件并考虑了现有的设备之后,我们最终决定使用PPT自带的幻灯片录制功能,对我们而言它有四大优势:一操作简单,很容易上手;二可以使用幻灯片里配制的画笔,对较难的概念边讲边做标注;三逐页录制,如有错误可以单页重新录制;四录制完可以另存为放映模式,比视频文件节约空间,上传和下载也能更方便。

技术和设备的问题解决后,就是正式的课程录制了。事实上,我们对每个单元的录制都大致历经了五个阶段:备课、制作PPT、写讲稿、正式录制和核查。每个单元包括三到五小节,每小节根据内容不同录制时间在10-30分钟左右。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两人分工合作,每人负责四个单元的所有教学材料的准备。为了确保传递的文化信息准确客观,我们在准备讲授内容时查阅了很多文献,在制作PPT时尽可能地为重要知识点和难懂的概念配上相应的图片和文字,录制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录制,力求表达清晰准确,经常会因说错一个词而反复录制,录完还要重听一边核查。一般来说,正式录制一段20分钟的课至少需要两个小时。

为了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直接和深切的感受,我们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除了录制的课程外,又挖掘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发送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包内容丰富,每个单元会附一份word版自学清单,明确列出所有资料名称、下载网址以及思考题。资料具体包括单元内容电子阅读材料、录制的PPT、学习平台微课、大量补充视频等。这里要特别感谢李芝老师的团队无私提供其精品微课成果《英语话中华》供我们使用,节省了我们一部分录课的时间。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中国,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思想火花碰撞,世界文化交融

为了让学生在线上也能很好地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学习氛围中,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在每周课程学习后在群内进行观点分享,有疑问随时提出,我们尽快给予反馈和解答。起初谈自己感受的同学比较少,后来随着课程的推进,老师的引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越来越多,在群里讨论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比如讲到历史专题,有的学生对北京的历史名称演变、改革开放政策,一国两制的含义等提出问题;讲到地理专题,有的学生对古代长城的建造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想游览中国的大好河山;谈到科技,有的学生赞叹中国近30年教育和科技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和不断提高的全球地位;还有的学生想探索中医的奥妙,了解如何激发人体潜能并使之恢复自愈力。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班级讨论围绕中国教育展开。我们给学生找了一段访谈节目,让他们观看后结合自己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谈一谈是否同意访谈嘉宾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比较一下中西教育方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异同。来自赞比亚、加纳、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五个国家的多位同学对此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各自国家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精英教育、私立大学、政府大学等方面,但不限于此。通过沟通交流,大家了解到彼此国家的教育文化差异,探讨各自教育体制的优势和弊端,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正如赞比亚的莫斯同学所说,“很开心在这里能认识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你们。相信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持续分享会让我们对彼此更加感激和尊重,对各自的民族文化和信仰产生敬意。

持续八周的留学生《中国国情》课程已经结束,目前进入到学生撰写学习报告阶段。从课程的最初准备到结束的三个月内,我们两位授课老师互相帮助,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录制每次课程,成功尝试混合式教学,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隔空感受思想火花的碰撞,体验世界文化的交融,真是辛苦并充实快乐着。学生们的积极反馈也让我们欣慰和感动。在这次全球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我们不仅圆满完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教学任务,而且促进了留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拉近了彼此心与心的距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