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新闻 >> 凌舒亚:几点简单的疫情网络课堂思考

凌舒亚:几点简单的疫情网络课堂思考
作者:凌舒亚 发表日期:2020-02-26 浏览次数:

认真拜读了前面几位外语学院老师们的推介,我觉得一方面是偷艺颇有成效、学到了很多特殊时期网络开课的实用技巧;另一方面又有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应”,大家的纠结、克服或扭转几乎就是我自己的心路历程:起承转合,节奏点儿与各位踏的真是差不多。

一个多星期的网络课堂实践之后,我认为自己有几点值得再补充说明的体会:第一,原以为可以实现“躺着”上课的多年夙愿,实际虚拟课堂更“虚”身子。所以我觉得即使“隔离”也要注重身体素质,好好锻炼。坐到主播台前几乎毫无空歇时间,口头的讲解,手头的敲敲打打,眼前及周边各项因素的确保与调整,这种陌生的感觉需要慢慢适应。尤其一上午五节课安排更是超强的力度。第二,一切设备与技术都需要提前至少一天调试,没有人能保证临时打开的效果。另外,也需要做到一些“小”提前,比如提前十分钟进课堂,提前打开PPT等音视频课件等,课堂的流畅度会更加有保证。第三,网络授课,会有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speaking to the air and the walls”。隔空,更需要教师“自发热”,无论这来自语言技巧或心理素质或过往威信或点名频率,但事先研究一下如何平衡各要素,会更加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最后,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一样,应该仍然是“内容为王”,当我们迅速适应新手段后,应该更好的结合网络的便利性,扩大传统课堂有限空间。我有一种强烈预感,即使以后学校恢复正常授课,恐怕我们也不必不愿“下线”了。

结合我自己的教授对象园林专业再说一下最后一点,“内容为王”的加强。我本人已经连续六年专门教授园林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园林学生课业繁重,天资聪颖,长期以来“熬夜肝图”,脱发严重,因此他们对于专业课之外的课程有“力不从心”之惑。那么我这儿就更不能“放轻松”了。无论如何,要把他们的心思吸引过来,要让课堂紧张高效,要让他们明晓“造一个园子”有许多功夫就应该在英语课堂上。

“内容为王”:有临时的巧合,也有长期储备带来的默契。做老师不容易,跟上时代捕捉热点,年轻人才会信服;肚子里的学问更是三尺讲台永久的气场所在。就简单说一下我网络第一周的备课内容。

我的寒假是从读库的《医学大神》系列开始的,十四册九十万字,连续几天“手不释卷”,非常过瘾。对疾病的征服,不仅拯救了生命,更点亮了智识:这种光芒,也可以医治我们的头脑和心灵。或者,至少学到不少有趣的医学词汇:比如,quarantine,意思是“隔离期;检疫;隔离”。黑死病蔓延欧洲期间,威尼斯在1347年启动一项措施,强制要求所有来自疫区的船只在港口外停泊40天后才允许靠岸。后来,人们就用quarantinequar-是“四十”的相关词根)表示任何期限的隔离期,quarantine也成了“隔离”的代名词。然后,过年,就实践了一下“隔离”的感觉。新冠定义下为期“十四天”的quarantine,链接的是网络开学虚拟课堂,忙乱自不必多言;而我们大学英语新学期的第一篇主课文是《我们都在走向死亡》。此巧合下,我脑海里浮现的是自己很珍爱的一位作家的文字:美国的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书已经放下两三年,但大意记得,找出来重读,找到对题并适合的一篇,自己打下来,并做成与教材相辅相成的拓展材料,得意的是“主题的深化,语言的升华,思辨的锻炼”。教材提出的话题,有了多维度的扩展,跨越时空,颇有新意,对学生的博雅通识非常有利,也对他们的思维敏捷细致有促进提高。另外,我也临时找到了一篇应景的中文评论《社会歧视和疾病的关系》(《三联生活周刊》2020217期,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在教授新冠病毒等时髦词汇之后(当然包括从《医学大神》剥离出的应景医学词汇)设计为翻译练习,巩固基本知识点。

也许真是巧合,也特别享受这种契合度。课堂有“别样风景”自然会令人“流连忘返”。无论从哪个端口踏入课堂,老师的从容自信都应该永远来自这份执着。顺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安康幸福!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

(图/文 凌舒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