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关老:山高水长,风范永存
[发布日期:2017-06-05 点击数:]

风华正茂时, 已是奠基人;

年逾古稀时, 依然开拓创新。

走近关老,你便走近一位和蔼可亲的人。

关君蔚先生,1917年5月出生于辽宁沈阳,194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留学归国后,长期致力于中国水土保持的教学和科研,主持创办了中国高院校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和水土保持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是我国水土保持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95年,关先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资深院士 和蔼可亲

2003年9月,刚到学校,我和我的同学们便从迎新的学长学姐们那得知水土保持学院有瑰宝一枚,他便是水土保持科学的奠基人、江南的注册网址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关君蔚先生。学长学姐们还说“关先生非常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当时有些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单就上面所列任何一个头衔,就足以让人感到高不可及。

这个怀疑在第一次见到关先生后便烟消云散。中秋后的一个傍晚,江南的注册网址水土保持学院2003级新生们齐聚在校学生活动中心,憧憬美好大学生活的同时,也期待着能在迎新会上一睹关先生风采。当一位衣着朴素、提着布袋、满头银发的老先生步入会场时,全场师生站起来鼓掌,热烈欢迎这位老先生的到来。老先生则笑容可掬且不时地拱手作揖还礼。不用猜,这便是传说中的关先生。迎新会上,关先生虽没有太多的言语,但仅笑容可掬、作揖还礼,就已拉近了他与入学新生们的距离。

入学之后,我也在其它几次学生活动会场上见过关先生。无论人多人少、有无领导,关先生都是一如既往,在入座前谦和地拱手作揖,发言也都是非常地谦虚谨慎,听不出有院士专家的“高谈阔论”。有时候,会在校园里遇见关先生迎面走来,我便礼节性的打声招呼:“关先生好!”。他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停下脚步,微笑地点一下头,有时也会微笑地看着我回复说“你好!”。谦和的关先生,对不认识的学生也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在他身上从未发现任何的“高冷姿态”。慢慢地,我也开始加入学长们的队伍,对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说“关先生非常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言传身教 师德之美

2005年寒假,关先生因病住院。没打算回家过年的我接到学院通知,前往北医三院陪护关先生。因为排的是白班,且高干病房的医护人员对关先生的照顾也很周到,名为陪护,除了扶他上厕所外,我没有其它的事情要做。

一个人在病房里陪着关先生,我有些拘谨,也有些无聊。关先生似乎看出我的“小心思”,便把电视机的遥控器递给我,让我看电视打发时间。给我遥控器时,关先生和蔼地说:“你可以看看电视,但是晚上6:30-7:30这个(遥控器)的使用权要还给我啊”。我接过遥控器,小心翼翼地打开电视,因为怕打扰他休养,把音量调到几乎静音的状态。关先生可能又看出了我的担心,走过来指一下电视又指着自己的耳朵跟我说:“声音可以开大点,不用担心会打扰我,我耳朵不好使”。晚饭时间,关先生不想让我出去买饭辛苦,将亲友送来的饮料和食品分了一些给我。

原本我是被安排去陪护生病住院的关先生,一天下来,自己却被他老人家实实在在地关心照顾了。回想起来,关先生给我的不只是关怀,更是言传身教的师德之美。师德之美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也在于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并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资源。

平心静气 探索为怀

有人曾经亲切地称呼关先生为山区的“孩子王”,因为他曾长年累月地带着学生深入山区,在外“流动教学”。2006年暑假,我与同学组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甘肃省武威市调查了腾格里沙漠扩张和当地的荒漠化防治情况。知道关先生十分热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调查归来后,我们实践队便委托我找机会向关先生汇报工作。真没想到,繁忙的关先生居然答应我们的请求并通知我到他家中汇报。

在关先生家中,简单的“一对一”汇报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关先生认真翻阅我们的调查照片,并耐心听完我的汇报。他先肯定了我们敢于到“老少边穷地区”的实践行动。然后对我们的调查方法和结论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随后,关先生结合自己多年与穷山恶水打交道的经历说“做学问一定要克服掉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态度,要静气平心,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关先生还旁征博引了我当时并不熟悉的一些科学家(如刘昌明院士和崔鹏院士等)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大自然纷繁复杂,要学习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不要把非线性的规律线性化,以探索为怀,超前创新”。

一个多小时的汇报交流,没有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只有针对实践调查的具体建议以及由此引出的做学问的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更像是推心置腹的促膝长谈。关先生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让我受益很深。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心平气和、平易近人,这就是关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浮生在世一瞬间,应以探索为怀”,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提携后人 殚精竭力

大多数本科生鲜有机会能接触到关先生的言传教诲。他们更多的是在校园里遇到这位步履匆匆走向主楼办公室的老人,日日如此、月月如此,被称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关先生对他们的影响慢慢地传授在课堂上,传说在生活中。

毕业临近,许多同学期待着能像当年迎新会一样,在毕业典礼上再见关先生一次。 2007年6月28日,毕业典礼在主楼前举办。当关先生“如约而至”地出现在主席台上时,毕业生们的热烈掌声经久不息。关先生还是如往常那样蔼可亲地、微笑着拱手作揖。见到了久违的关先生,我们可以安心地享受这毕业庆典了。

毕业典礼的流程之一是主席台领导嘉宾给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我幸运地被选为代表,更让我感到幸运的是给我颁发证书的嘉宾正是关先生。走近白发苍苍的关先生,接过他颁发的证书,握着他干枯瘦弱且微微颤抖的手,看着那清瘦的面庞、深陷的眼窝,我发觉先生确实累了。听到他虚弱的声音 “祝贺你”,我热泪盈眶地鞠躬说:“谢谢您,关先生!”

久病未愈的关先生并未能坚持到毕业典礼结束。典礼进行到一半时,关先生虚脱了。在全体师生不舍和感动的目光中,先生被搀扶着离去。先生极尽提携后人之全力,即便久病未愈也要亲临现场祝福并送别我们,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除了不舍和感动,师生目光中更饱含着对老人家的关切和祝福。祝福关先生能够早日康复,健康长寿。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竟是我最后一次与关先生交流。

痛失泰斗 泣别关老

半年后,确切的时间是2007年12月29日傍晚,我收到林大朋友的短信说关先生离开了人间,享年91岁。一时间,悼念关先生成了林大校园论坛、校友QQ空间和人人网上最重要的话题。我也在网上发了一篇祭文,收到了几十条校友留言。

2008年1月4日,我与近千名各界人士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关先生送行。我们戴着自己做的白色纸花,向敬爱的师长做最后的诀别。告别厅里黑色挽联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博学似海不骄不嗔水保痛失泰斗,诲我如涓有情有义学生泣别恩师”。

2009年末,又作祭文一篇,祭奠先生在天之灵。

丁亥年冬,关老病亡。见翁清瘦,泪断肝肠。

再回林院,难寻慈祥。人间天堂,生死两茫。

初见先生,院士资深。拱手作揖,笑慈人尊。

精神矍铄,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

毕业典礼,亲颁奖文。半年未见,翁已辞尘。

念翁立志,远渡东洋。师夷长技,学成归乡。

念翁治学,身正品良。惦念老区,为国争光。

念翁育人,精心培养。终生耕耘,满腔热肠。

呜呼哀哉,翁逝一载!魂如有灵,驾鹤西巡。

长袖轻挽,赤地青山。劲臂徐挥,黄河碧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