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关老:青松不老,永矗心中
[发布日期:2017-06-05 点击数:]

人的一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今年是关君蔚院士诞辰100周年,每每追忆起这位老人,都会被他的人格、精神与学识所感动、鼓舞。在关先生清瘦的身体里,承载着生命之重、事业之重、责任之重。他如同一株茂盛的青松,迎风傲骨,永远挺立!他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是热爱自然的一生,是为创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水土保持学科体系而努力奋斗的一生,是致力于造福生态脆弱的老少边穷地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一生,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为超前建立更高层次的“生态控制系统工程”而努力并卓有建树的一生。关先生有多个身份:中国水土保持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水土保持教育学家等,先生的一生代表着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他在水土保持事业中的卓越贡献受到世人称颂,他是我们心中的泰斗。

关先生成就突出、位尊名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就是我们的一位老师、教授、学者、亲人。他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是如此贴近我们,以至于他驾鹤西去十载,大家仍然能够感觉到他的存在与影响,影响一代又一代北林学子,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正如他慈祥脸上永远保持的微笑、校园里轻盈走过的步伐,令很多人时常想起。

作为一名水保学子,我对关先生是仰慕的、崇敬的,且十分有幸在他的金色暮年里,既成为了他的博士生,又能够以助手角色协助一直不配备专职秘书的他一起工作,从而有更多机会近距离地与先生接触,了解他质朴的人格、崇高的境界和执着的事业追求,接受来自于先生的人生启迪、精神鼓舞与学业指导。


关先生给我提了一个要求

2007年,关先生病了,病得很重,我与云南金禹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95级校友周祥先生一起去家里看望。虚弱卧床,看到我们到来精神格外好,从病情很快就聊到了工作上。他说:自己最大的欣慰是看到学院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毕业生有了成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就会为学校学院树立更好的社会声誉。他对我说:“我给你提一个要求,就是要把学生培养好,学生有本事了,将来在社会上发展好了,就是学院最好的成绩。”当时,我是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十年过去了,我一直谨记着这句话,心怀忐忑地按照关先生的嘱托前行,不敢有一丝懈怠。培养好学生就是将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首要责任,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专业人才。先生病重期间还一直牵挂学院发展,关心学生成长,真是烛耀一生,用心良苦啊!

他不仅这么说,而且也一直这么做。我负责学生工作期间,从新生入学至毕业离校,他每年都要多次参加大型学生活动。他经常在会议结尾,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每一次对学生的教导,虽轻声细语,却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引来阵阵热烈的掌声。他是真正地爱学生,从在校学生的成长到校友的发展创业,他都关心,在学生有需要时鼎力支持,仿佛这些人都是他的孩子,他在学生身上寄托了希望,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高尚的师德。


关先生为我树立了人生楷模

关先生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他是水土保持学科的创始人,一生致力于水土保持事业,原创性地提出很多学术理论,把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一生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最精彩的论文写在了大地上”的高度评价。由关先生等老一辈水保人开拓和发展的水土保持事业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关先生治学严谨。九十岁高龄还亲自操作计算机,整理科研成果,一字一句编写了专著《生态控制系统工程》,我目睹了他对专著的整理及出版过程,在身老体衰的情况下精雕细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得不令人叹服先生做事的认真与执着,他用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水土保持学院对此书的出版非常重视,专门邀请中国林业出版社及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对专著出版事宜进行研讨,使得这本著作能在先生的有生之年与读者见面。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其学术思想、严谨治学的态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学生们所邀请的大大小小的学术报告,他总是用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言语,将看似深奥的知识讲得简单易懂,大凡他讲座的课堂都会人员爆满,学生们从他的言语中学会很多做人、做事的学问与道理。一天,在与先生一起工作之时,先生即兴提笔留言,连同他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手迹本一并相赠,既是纪念亦是鼓励,成为我终生的珍藏。

关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方法。年轻时他长年累月地带领学生深入山区,和当地群众一起吃住,一起钻山沟,被老乡们亲切称为“孩子王”和“泥腿子教授”。他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在朝夕相处中全面了解学生,又使学生接受最真实、最鲜活的教育,更培养了他们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林工作的深厚感情。他采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的博士生和大批从事水土保持事业的教学、管理和科研骨干。如今,他的学生已经遍布全国,他的博士生有的已经成为了院士。还有那些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农村技术员、基层干部、普通农民,因为先生手把手地教过他们科学致富的本事,通俗易懂地给他们讲解保持水土的科学道理,还工作在水土保持的第一线。

关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每天坚持去他的“幄步居”办公室,仿佛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工作中,他对学生和助手要求严格。有一次,他与一个学生共同赶写国家林业重奖的申请书,短短的几页纸,前前后后共改写了八次之多。每一次都是经过认真校对,即使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就这样打印修改、修改打印,最后先生终于满意了,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印刷、装订,怕学生没有经验,他又亲自带学生到复印公司,精心选择了封面和装订式样,直至样品出来他觉得满意了才离开。他说“获不获奖不重要,申请书做得标准是对人家的尊重,这虽然是小事,但体现了个人的素质,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尽最大努力,不能应付了事!”在他身边工作久了,自然被他严谨的态度、坦诚的做人、细致的方法、处世的艺术所感染。关先生记忆力非常好,对过去的几十年事情都记得很清楚,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很善于学习积累,任何时候与他沟通所获得的信息都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耳目一新,每次与他一起工作都会有新的收获与启发。

关先生对工作兢兢业业、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对后辈关怀备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地方!他的严谨、负责、敏思、好学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虽永远达不到他的高度,但会以此为目标,始终严格要求,不断进步,用点滴回馈老先生对后辈的期望。

先生未了的心愿

关先生一生关注生态脆弱的地区,为中央决策积极建言献策。众所周知的一件事是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后,他积极建议、宣传环保,呼吁要结合北京实际办真正的绿色奥运会。当他得知2006年2月17日菲律宾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特大损失的消息后寝食不安,连夜给回良玉副总理写了加强首都山区泥石流防治的建议书。这一建议受到了回良玉同志的高度重视,责成北京市有关部门会同关君蔚院士共商对策。

他一生考察过好多地方,即使是岁数大了,只要能走得动,也是说走就走,像新疆、云南等地不知考察了多少次,唯一没去过的地方是西藏。有一天关先生很郑重对我说,要趁有生之年去一趟西藏,看看西藏的水土保持。我一听感觉事情非小,就赶忙跟学院领导汇报。学院领导一方面十分重视先生的这个要求,另一方面又担心先生的安危,西藏海拔那么高,许多身强力壮的人去了都会出现高原反应,何况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人啊!为慎重起见,学院把老先生的想法与学校进行了及时的沟通。最后学校和学院将先生的身体安全放在第一位,领导们亲自与他进行沟通,使得先生不得不暂时放下了这个想法。就这样,西藏未能成行成了他未了的心愿。虽未成行,但先生的事业心和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感情和执着精神无不令我们动容,在生命的暮年,他心里想着的水保事业永远胜过自己的身体啊!

2007年12月29日,关先生驾鹤西去了。我与张洪江教授一起目睹了先生的离去。那个时刻世界仿佛静止了一般,默默不舍地送着这位至尊的老人离开了他热爱的世界。他是那样安详、宁静,是尊重自然一生的淡定,是充实走过一生的欣慰,也是全心付出一生的坦然。

老先生留给后人的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一个水保先辈对我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泯情怀,一个伟大而又平凡人生的不懈追求,一位学术泰斗和北林学者崇高的学术境界,一位至尊老者对后人真情的殷切期望!
关先生如同不老青松,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谨以此文追忆我最崇敬的关君蔚院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