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专题报道>> 守保护黄河初心 担美丽中国使命

北林学者25:水土保持学与防护林学家高志义教授

高志义,男,1929年10月生,山西汾阳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学专业,留校任教从事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达45年。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教研室主任、水土保持系系主任等职,并曾兼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林学会、水利部沙棘管理中心理事和几家科技刊物的编委等。出版教材、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

高志义青年时期深受老一辈林学家梁希“志愿黄河流碧水,着手赤地变青山”名言的影响,立志在水土保持防护林学科方面竭尽全力为国家做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积极参与黄土高原、沙漠地区科学考察,并结合教学投身于山区规划治理、防护林建设等工程,足迹遍及华北、东北、西北,并深入到沿河、沿海和内陆沙地。

在教学方面,1958年以来高志义积极参加了我国高校第1个水土保持专业的筹建和教学改革工作。20世纪80年代迎来我国改革开放,为了适应国家在国土整治、流域治理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志义团结全系师生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与实践,经过近10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办学的改革之路。在1987年全国农科教改经验交流会上,该成果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肯定与好评,并于1989年获国家教委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关于科学研究,高志义始终认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只有积极投入科学研究,才可能推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与深化。国家“六五”至“八五”计划期间,高志义除了承担林业部重点科研任务外,主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生态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研究”项目、“三北”防护林营造技术课题的技术总负责人的任务(含30个专题、还协助有关领导部门进行科技攻关的立项、论证、检查和验收等工作,并亲自主持其中重点专题的科研任务。高志义主持的“黄土高原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研究”分别获林业部科技进步2等奖和“七五”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该专题的中间试验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了7个中试区,效果卓著,故受到原林业部科技重大成果表彰。他主持的“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研究”专题先后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1等奖和“八五”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996年,高志义因在“八五”科技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而受到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的联合表彰。

高志义教授在科研中的主要贡献是提出贴近研究项目世界先进水平的并有科技创新特点的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案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用以作为科研人员参与协作的指导性准则。同时,他非常注意鼓励协作单位和科研人员发挥创造及创新精神,丰富和完善研究方案与方法。他在分析了德国立地分类系统、前苏联乌克兰林型学派和美国等国的林区立地分类及其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生态因子等的特点,在基本为无林条件下的黄土高原提出了以土壤水分亏缺为主的立地因子分类系统。

“昕水河”专题是为解决“三北”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由“生态型”向稳定、高效、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型”转换关键技术问题而立项的。在高志义教授主持下提出了多学科研究人员认同的研究方案。其中,“科学、可行的规划设计技术体系”规定了引用系统集成技术,统一管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中各种复杂的数据源,如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精确数据及模糊数据等;建立了基于GIS、RS、MIS、ES的技术集成系统,并应用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作为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的主体途径。上述“立地”和“昕水河”项目都是获得国家奖的2项科研成果,在1999年11月国家林业局西部大开发绿化工程规划中均被列为重点推广应用的重大科技支撑项目。

基于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贡献,2008年高志义教授获国家“三北”防护林主管部门颁发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光荣称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华大地上崛起了沙棘这一新兴事业。高志义从这一事业起步开始,就热情投入,并多次深入到高寒、干旱、半干旱等天然沙棘林分布区和大规模人工种植沙棘地区进行考察研究;主持了第1次沙棘国际会议(1989),为有关领导部门撰写并发表了《全国沙棘发展规划》(1992)。为此,国家水利部于2002年授予高志义教授“全国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先进个人”称号。(A23)

作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