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学府人物

【学府人物】首届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保护区学院硕士张明

张明,男,24岁,自然保护区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硕野保13班学生,师从张东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寄生性蝇类的系统学和形态演化。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并被SCI收录5篇,参加学术会议5次,口头报告1次;曾获江南的注册网址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三等奖等荣誉。研究生期间担任二门课程的课代表。

获奖心得体会:

我叫张明,湖北石首人,是自然保护区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2013级硕士研究生。今年非常荣幸的获得了首届校长奖学金,回首本人在林大成长的历程,倾注了太多老师们的心血和自己的努力,我将这些正力量总结于此,希望能鼓舞自己继续前进,也给将要投身科研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借鉴。

人们常说,做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慢慢培养的。2011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我本科期间的宿舍辅导员陈金辉学长引荐我张东副教授认识,也是我现在的导师。从此我进入了野保学科并在导师的指引下开始了我的研究工作。起初我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并不高,但在与导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时,我探寻科学答案的热情被点燃了,同时我的科研兴趣也通过点滴积累的科研探索、新的发现慢慢建立起来。科研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具备了科研的兴趣,我便开始了忘我的工作,几年来我几乎每天都是熄灯以后才回到宿舍,为了一些科学实验工作到凌晨一、二点钟更是家常便饭。除室内实验外,我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工作,经常领教蚂蟥、跳蚤、蜱虫及毒蚊的侵扰,现在谈来云淡风轻,当时可还真饱受煎熬。其中历时最久的一次野外工作是在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茫茫戈壁上进行足足两个月的普氏野马寄生蝇研究工作。几年的野外工作已经使得我的足迹踏及新疆、青海、内蒙、江西等9个省,让我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眼界,采获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并有很多新的科学发现,也成为我能够发表一系列科研论文的关键。在科研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十分重要;做科学研究马虎不得,工作之初,导师就给我反复强调做事情条理清楚的重要性,这是我能保证较高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扎实的基础也是高效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物种鉴定之处,有太多的形态特征需要记忆,但通过每天坚持学习,我终于鉴定并发现了由我国著名昆虫学家何琦先生在1934年发表的物种卷阳何麻蝇。在这期间,我学会了拍摄标本光镜照片、解剖昆虫尾器、分子实验技术、拍摄扫描电镜图片、描述麻蝇物种、撰写论文及挖掘科学问题等,并自学软件绘图;每一项技能的获取在当时都耗费了一番苦心,但是通过老师的指导,这些技能都学得很扎实,这为以后开展研究时,比较快的完成科研任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张东老师就是我的伯乐。自从加入张老师的研究团队,导师依据我个人的特长帮我选择了最适合我的研究方向。每次在我遇到生活或是科研的困难情绪低落时,张老师都倾尽全力的与我一起攻克,帮助我不断的取得成绩并建立起人生的自信。几年中,张老师在与我交流学业规划和科研工作时经常促膝长谈到深夜,帮我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研究计划;教导我做任何一项科研工作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做到胸有成竹,提高工作效率;引导我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导师为也为我们营造了研究组浓厚的学术氛围,并一直影响着我和与我一起并肩奋战的同学们。在每周一次的组会上,大家轮流进行研究汇报,介绍自己的新发现、学习到的新技能,这种良好的科研氛围对处于启蒙阶段的研究工作者至关重要,帮助我们无形之中养成严谨高效的科研思维。张东老师始终给予我最严格的要求、细心的指导,他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的各项成绩的取得,与导师正确指导和强有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从本科到硕士,在林大5年多的时间里,还有很多老师为我的成长倾注了心血,李凯教授、胡德夫教授、隋金玲副教授、丁长青教授等老师在我学习和科研工作中,给予我诸多方面的指导,老师们一同构建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科研平台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学院的各位领导也对我关爱有加,这些都是我能够安心科研,埋头苦干并取得一些成绩的根本基础。

科研改变了我,使我变得更加严谨、踏实、客观、自信。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充满自信的迎接各项挑战,争取获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校尽快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校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A19)

作者:研工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