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学府人物

【校友故事】胡永红:从种子到种子

  植物体内藏着一个地方生态环境的“密码”:一株植物“祖籍”也许在地球另一侧,“生态密码”却一定属于它的生长地。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说:“形成‘生态密码’的前提,是植物适应了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本土化’。”

  关于植物的“本土化”,胡永红有个通俗的标准:从种子到种子,“从原产地收集种子,培育成苗,进植物园种植,结出新的种子––初步判断引种成功”。

  作为上海第一个园林专业博士,胡永红的职业经历同样走过了“从种子到种子”的路径:15年前,博士毕业的他被上海引进,先后在上海植物园和辰山植物园工作,参与园林系统科研、植物园建设管理和重大的城市生态项目,并在2007年被评为上海领军人才。因为他的引领,沪上园林系统出现了一批专才。

“有事可做”

  上海植物园员工口中的“博士”,特指胡永红。在他来之前,植物园没有真正的科研团队;如今,这个科研团队已有15人,包括8个博士。

  胡永红是全国园林植物专业领域第12个博士。1997年从江南的注册网址毕业,恰逢上海园林系统北上引才。“当时我有3个去向,北京的科研院所、母校或者上海。”胡永红选择了上海,他开出的条件是“有事可做,有房可住”,“领导明确表示让我到植物园工作,配一套60平米的房子。两个要求都满足了”。

  “那时人才引进手续很简单,社会对‘人才’的理解也很朴素。”胡永红入园之初,没有明确的头衔和职权,“有时和其他员工一起挖树,领导和同事看这个新来的小伙子干活卖力,都说很好”。

  半年后,胡永红被任命为植物园副园长,并接手当时上海最大的园林单体项目––植物园展览温室。“8000多万元投资,我全权负责。”这个任务包中,有他最喜欢做的,比如植物引种研究,也有他不擅长的行政和财务管理工作。胡永红有过放弃的念头:“向领导报课题,申请做科研、带学生。领导不同意,坚持要我锻炼管理能力。”

  “现在回头想,温室项目是领导对我很大的信任。”胡永红作为园林管理者的视野和技能,在那4年得到发掘和培养,也证明了自己担得起这份信任:2001年10月,继北京植物园温室后建成又一大型展览温室,30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出现在温室;第二年,项目审计完成,项目资金还有数百万节余。

“赶上气候”

  1949年,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132平方米,大小与“一双鞋”相仿;1993年,1.15平方米,“一张报纸”;今年是13.1平方米,“一间房”。胡永红说:“这是属于城市绿化的发展机遇期,我赶上了气候。”

  在参与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胡永红提出打造“500米服务半径”,让所有市民在离家500米范围内享受公共绿地,“法国人多年前就做了。上海人绿化意识领先,很容易接受这个观点”。

  由于热岛效应,夏天上海市中心温度比郊区高3到4摄氏度,于是以延安中路绿地为首,大绿地建设项目逐个启动,胡永红被聘为多个项目的技术咨询,亲历城市绿化系统的重新布局。

  2004年,上海生态建设重头项目辰山植物园开始筹备,胡永红是总工程师。辰山植物园占地207公顷,是全球植物园平均占地面积的3倍左右。领导把项目交到胡永红手上,许诺他可以边学边做,“想去哪里学,你来挑”。

  这一年,胡永红前往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进修,由当时园长直接带教。在7个多月的进修期内,“园长做什么,我跟着学”。邱园历史上从没有过这样特殊的学生,“英联邦国家的植物园园长全都由邱园培训,培训期通常是2个月”。

“专业自信”

  世界级植物园的标准一言难尽,胡永红只用一个事实来描述邱园的水准:建园250多年,每一株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记录,日日更新,从无断档。

  “我们怎么经营一个高水平的植物园?”邱园给胡永红的启发,是保持专业和务实。他和团队用设计任务书表达了建园理念、建设规划、植物选择等意向,先后写了30多稿。承担项目规划方案的国际团队告诉胡永红,这是他们见过的最清晰的任务书,“想要什么,说得很明白”。胡永红说:“我们比对了全球十几个植物园的引种表格,筛选后逐步制定了辰山植物园的引种策略。”

  胡永红透露,目前迪斯尼美方代表提出要把上海迪斯尼园区建成一个植物园,他们的园艺专家多次与胡永红交流,“在上海做绿化核心问题是什么?选种什么植物?怎么种?都非常实际”。胡永红说,在植物学、园艺学领域,国外专业人士向来有“专业强势”,“如果你不够专业,他们和你的对话不会超过两次”。

  “其实植物是非常local(意为“本土”)的,本地植物学家、本地的园艺学家最有发言权。”在挑剔的国际合作者面前,胡永红有他的“专业自信”,“本土人才面对国际人才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必胆怯,也不必谋求超国民待遇,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大家可以凭专业说话。” (A21)

作者:钱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