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绿色视野

国有林林改第一槌敲响的地方

发表时间:(2009-05-07)
2006年4月29日,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区村民蒋永彬第一个举起牌子,承包了9.3公顷国有林地,成为新中国国有林改第一人。3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时下正值春季森林高火险期,我走访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看见由25人组成的护林防火队正在林内巡护。林子承包给了个人后,百姓防火意识极大增强。在每一处林改场所,村民们都建立了十户联防制度,防火期内轮流值班,有10个林改地区3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火警。

2006年,职工刘爱民承包下一块林地,栽上3万株松树,像看孩子一样,每天凌晨2时就到林地实施养护,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过去是“要我造林”,现在是“我要造林”。林改前,在一些农林交错地带,森林被破坏、盗伐等现象经常发生。现在,林子成了个人的财产,看护管理得非常好,初步实现了“国家得生态、企业卸包袱、职工得收益、社会得稳定”。

林区人形象地比喻说:“林业职工有了片青山,就等于有了座金山。”参与林改的职工在自己的林地上植树,树下种植了木耳、山参、香菇、五味子等,每人每年可以增收近5000元。2008年,伊春以独特的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接待游客及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了337万人次和15.1亿元,比2007年增长12.1%和25.7%,被评为“中国2008年度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

林改不仅富了百姓,也带来了和谐。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副所长陈玉琢说,林改前,职工1年只能干3个月的活,经常聚堆喝酒、玩牌。林改后,全所269个职工户有了自己的林子,他们开始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林地经营上。林改至今,全所未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林政案件。

林区职工投资林业还促进了营林产业发展和就业岗位增加。以林地的购买费用抵顶拖欠的工资和其他职工欠款,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等历史遗留问题逐步解决。把林业职工转变成为投资者,既扩大了就业渠道,缓解社会就业和职工下岗再就业安置压力,又大幅度增加了林区职工收入,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人承包,全家就业。2008年以来,共有近万名外出农民工回到伊春林区承包林地。今年,伊春再次传出好消息:全面停止森林主伐;3年完成植树造林百万亩;启动生态移民;进一步扩大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面积,争取今年扩大到30万公顷;扩大延伸天保工程,林木蓄积量每年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据专家计算,如果林改试点面积扩大到80万公顷,就业人员总量可达到12万人,总体解决35万至40万人的生计问题。

蒋永彬说,现在他的林子里约有4.6万棵树,按每棵树一年“长”1元钱计算,10年后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等孩子长大成人,满山的树也成材了,他的后代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A1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浏览次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