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绿色视野

筑起祖国生态安全的屏障

发表时间:(2009-03-22)
3月18日,拉萨西北郊的拉鲁湿地内,枯草正在酝酿绿意,一群群鸟儿上下翻飞。

  “再过十几天,候鸟们就该飞往纳木错了。”陪了它们一个冬季,拉鲁湿地管理站站长曲扎有些依依不舍。

  初到拉萨的人,一定惊讶于城边居然有如此一大片天然湿地。这是我国大城市中唯一幸存的大规模天然湿地。民主改革前,这里是噶厦政府的草场;10年前,这里是一片大棚蔬菜和牧场,有人牵着马请游客合影留念,旁边则是几个采石场,不时传出爆破的声音。

  1999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拉鲁湿地恢复了本来面貌。现在,湿地每年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37万吨氧气,是名副其实的“拉萨之肺”?。湿地还调节了拉萨干燥的气候。

  就像拉鲁湿地保护了拉萨,西藏为我国乃至东南亚等邻国提供了生态安全的屏障。

  近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规划(2008-2030年)》,国家将投资上百亿元用于西藏生态保护和建设。

雪域高原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曲扎指着广阔的湿地说,沼泽地对水流要求很高,既不能缺水,水流又不能太快。拉鲁湿地东高西低,存不住水,所以保护站职工每年都堆土坝挡水。

  曲扎希望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实施,安排湿地保水等更多的项目来把拉鲁湿地保护好建设好。

  碧水蓝天、风光优美的雪域高原,需要投入这么多的资金进行生态保护?很多初上高原的人对此不免心存疑问。

  2005年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研究显示,西藏的区域环境水平名列全国第一,区域环境抗逆水平却列第31位,这说明,西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刻不容缓。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告诉记者,此次国务院通过规划,安排了大量的资金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正是出于对西藏生态环境重要性和脆弱性的考虑,更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他介绍,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西藏出现草地退化、冰川退缩、冻土消融加速等生态问题。青藏铁路建成后带来的人流、物流,推动了旅游、藏医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高,也给生态保护带来更大挑战。

  上百亿元的资金能起多大作用?张永泽预期的生态效益包括:退化草地得到有效保护与治理,草甸草原覆盖率提高;江河源区、湖泊、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获得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沙化土地治理使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防止起沙扬尘功效提高;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西藏生态打喷嚏,全国环境都感冒

  万里之外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与居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

  电影《不见不散》里,葛优饰演的刘元有一个“雄伟计划?”——从喜马拉雅山腰打开一条通路,将印度洋暖湿气流引到山的这一边来,让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

  “虽然青藏高原变不成鱼米之乡,但江南能成为鱼米之乡却与之大有关系。”张永泽说,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和高原良好的生态,鱼米之乡恐怕要成为沙漠地带了。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风环流劈为南北两支,南支环流把印度洋暖湿气流带入我国东部,直接影响长江流域季风梅雨的发生,才有了江南鱼米之乡,避免了成为同纬度北非、中东地区那样的沙漠地带。

  “君居长江头,我居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西藏,还是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和亚洲重要的河源区,并且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正是因为“共饮一江水”,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水资源与全国人民都息息相关。

  拉鲁湿地以前是牧场和菜地,现在则是黄鸭、斑头雁、黑颈鹤的乐园。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自然保护区——羌塘,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成群结队;在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三千六百多种罕见的高等植物分布于此。西藏是全球重要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生态保护安全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屏障。

算明白发展与保护这笔账

  以前西藏有70多家砂金矿开采企业,大多分布在藏北和藏西北地区,砂金开采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2006年1月1日开始,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开采砂金。所以,向巴平措主席有一句话:只要是对生态有影响的项目,就是挖金子我们也不干。

  超过1/3的土地划为各类自然保护区,有现成的矿产资源却限制并规范开采,西藏的发展怎么办??居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

  张永泽坦陈,因为发展滞后,西藏发展的要求很迫切,想走得快一点。但是,“在西藏,必须算好发展与生态保护这笔账。”

  碧水蓝天也是资源。旅游、藏医药、生物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游客来西藏看什么?一是人文,二是自然风光,如果环境破坏了,游客不来了,旅游收入也就没有了;如果破坏了藏药材的生存环境,比如虫草没有了,老百姓的收入、藏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西藏的矿泉水卖得好,如果生态破坏,水质变差,这个产业也会消失;西藏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如果水源涵养没做好,上游来水减少,“可再生能源”就难言“再生”。

  “虽然当年种蔬菜、放牧能创造一点收入,但没有了拉鲁湿地,拉萨的天空将不再湛蓝,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大大下降,居民收入必将受到影响。这可不是在拉鲁湿地种菜、放牧能挽回的。”曲扎说。正是因为西藏人民算明白了这笔账,发展与生态保护才能并行不悖。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帆 尹世昌 杜榕浏览次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