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媒体北林

中国绿色时报:面对大旱,信心和责任同样重要

这个冬天,北京几乎就没下雪,连续100多天没有有效降水。

2月6日,几乎所有媒体都报道了国家首次启动最高级别抗旱应急响应的消息。

此时,如果媒体对此没做必要的提醒,反而给予不必担心的心理抚慰,似乎就显得太没紧迫感了。

当天,在北京某报报眼位置的标题新闻中,如此重要、非常有必要警醒市民的新闻,却成了小字的引题,而大号的黑体字是:旱情不会影响北京用水供给。刊发新闻具体内容的版面,连那个引题都没有了,通栏大标题的引题是:本市出现38年来最长无降水记录,本报记者采访有关部门释疑北京旱情,主题还是更加醒目的“旱情不会影响北京用水供给”。

如果读者只看了标题新闻,会不会产生错觉:尽管破了38年的干旱记录,尽管全国都启动了最高级别的抗旱应急响应,北京用水供给却不会受到影响。这样,会不会使本来就节水意识不强的部分市民同样产生错觉?

全国大旱,北京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算北京不太旱,也会受到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全国严重旱情和北京用水供给不受影响放在一起说,似有不妥之处。北京大旱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北京用水供给暂时不会受到旱情的影响也是事实。但究竟哪个事实更重要,是安抚民心重要,还是提醒公众把节水摆到重要位置上是当务之急?在笔者看来,应当是后者。

总体来看,我国公民整体的节水意识还十分淡薄。特别是在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仍没有树立起节水观念,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眼下,旱情已经发展到严重的地步,如果媒体不以此为契机,向社会和公众发出必要的警示,还会有如此生动且严峻的现实案例吗?媒体应该成为社会的先导,媒体对社会有着最显著的影响,作为媒体却发出这样的声音,本身就说明,其对北京是个缺水城市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其实,有关部门和专家还是有建议的,可惜被记者放在数千字稿件的最后,而且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这短短的几句话是:建议市民提高节约用水意识,通过避免过长时间冲淋、减少洗车次数、一水多用等方式合理有效地用水。专家的观点是:运用已有技术和方法,城市可减少30%用水、农业减少10%~50%用水、工业减少40%~90%用水,而且丝毫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

如果把那篇稿子的角度放在节水上的话,恐怕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起码应该体现出“全国北京持续大旱,节约用水迫在眉睫”的意思上。

危机信息的种类不同,其报道的原则也有很大差异。水资源短缺的信息和与地震相关的信息不同,即便是如实报道,也不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对此,媒体的朋友大可不必多虑。

(作者: 铁铮)
作者:铁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