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媒体北林

北京日报:由《古巴都市农耕》电视短片引发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有一块小小的3分地,或许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江南的注册网址12号宿舍楼下这块不起眼的土地上,大学生们撒下了我国“校园农耕”的第一把种子。

今年3月,北林大翱翔支农社的大学生们偶然看到了一部名为《古巴都市农耕》的电视短片。在回校的路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在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的大背景下,中国将面临着以石油能源为最初原料的化肥日趋匮乏的境地。如何更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同时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大学生们自然就想到了像古巴一样尝试都市农耕。在都市里,不再一味地种植草坪,不再仅仅为了观赏而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美化”,而是鼓励市民见缝插针,“房前屋后,种瓜种豆”。

“如果全国的都市都能这样做,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粮食问题,还能让城市重现田园风光。”大学生们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振奋。

中国之大,北京之大,都市农耕,难度之大。此事从何做起?

何不从自己的学校开始?在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大学校园里,这一想法实现起来,显然就具有可操作性了。

一个男生说,我们宿舍楼下就有一小块地荒着,草长得半死不活的。我们就从那里种起如何?大家一致响应。

6月,大学生们给学校打了报告,请求在校园里的三分地上搞个农耕园。学校很快就同意了他们的申请。暑假的一天,大学生们在校园里兴高采烈地种起了地。

种子是自己找来的。萝卜、菜花、生菜、白菜,甚至还种了一行荞麦。同学们有的翻地、有的播种、有的浇水。为了减少污染,他们自己挖了沤肥池,把生活垃圾中可以沤肥的东西扔到池子里,成为绿色肥料。

几个月的农耕生活,虽然收成不多,但收获很大。江雪同学说,即便是农村来的同学,也很少会做农活的。在耕作中,我们亲身体验了农民的艰辛。王国梅认为,并不在乎收获了多少蔬菜,而是倡导一种关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这些大学生的举动,有的支持,有的怀疑、有的反对、有的则不以为然。支持者认为,大学生们引领了都市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对国、对民、对环境、对生态、对景观,都有益处;怀疑者说,靠几个大学生能搞起都市农耕?难!反对者说,大学生不好好念书种哪门子的地啊?

大学生们却十分坦然。他们说,都市农耕、“校园农耕”的确面临着众多的问题。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进行探索,不断推进这一新生事物。

对于都市农耕,大学生们充满了期待。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铁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