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媒体北林

北京晚报:脸色

几位大学生搞了个调查,看看老人对晚辈、晚辈对老人在面目表情上有何不同。调查显示,100位长辈看到儿孙后的表情与脸色变化为: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5人平静祥和;4人表情中充满期待与希冀;而100位晚辈看到老人的表情和脸色变化则为:46人板着面孔、冷漠、脸色难看。41人无动于衷,平淡无情。13人笑脸相迎,情意融融。

许多老人见了孩子那种喜悦和疼爱,是强烈而发自内心的,甚至难以掩饰。而不少孩子们见了家长,则是一脸的“官司”。说话爱答不理,问一句回一句,稍微多问几句,人家还不耐烦呢。真的有一天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十有八九是没有生活费了,或者又要家长帮他干点儿什么了。

其实,这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怪不得“80后”、“90后”、“零零后”们。孔子当年谈到孝道回答子夏时,就哀叹过“色难”,用来指责子孙对老人孝心不足,脸色难看。看来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历史够悠久的了。不过,现在这一现象却似乎是愈演愈烈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为什么这一现象数千年没有多大改观?估计已经有不少人研究过了。我以为还是要在传统观念上找原因。在中国人的脑子里,为儿女当牛做马是应该应分的。从来都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如此说来,要等到养过儿子后才能感知到父母的恩情,那些生了孩子让自己的父母们去养的人们,就很难体会到父母的舐犊之情了。

在人们眼里,父母生了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一辈子。上学、找工作、成家、带孙子,什么时候闭眼了,儿女债才算还清了。即便是在农村,父母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呕心沥血给儿子盖房,张罗媳妇。相比之下,虽然我们有尽孝道的传统美德,但由于从小依靠父母惯了,很难反过来关爱父母;从记事起,父母一直是摇钱树、保姆、无所不能、万事全包,很难意识到,他们也有老的时候,也有动弹不了的时候,也有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

绝大多数父母对此都是无怨无悔。即便有所抱怨和不满,一般也不轻易表露,更不大和别人言说。不管自己有多大委屈,如果儿女一声召唤,依然还是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父母和孩子的这种关系如果不改变,估计要想得到个好脸色,还真难!

说话冲点、脸色差点、闹个脾气、耍个性子,父母一般都能包涵,但外人谁吃你哪一套?但孩子们肯定会说,“笑话,我对外人能这样吗?”敢情,闹了半天,人家没把你当外人,还是给了你一般外人享受不到的优惠呢。如此一想,估计也就想开了。

相比较而言,有些国家儿女对父母的态度要好得多。起码不会比对外人要差。这可能和父母是“有限责任”,而非一切都大包大揽,有一定的关系。孩子们自己做的事情多了,对父母的理解也会更多一些。

老人疼晚辈,是天性,是惯性;而晚辈关爱老人,则需要引导,需要培养。说到底,还是应该尊重家长、关心家长、理解家长。虽然不能在老人身边端茶递水、请医送药,但起码在见到老人的时候给个好脸色啊。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难。这个道理,等着自己老了之后再明白,恐怕就晚了。因为到那时候,想给个好脸色,都不知道父母还能不能看到了。

作者:铁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