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观点言论

正确认识高考的功能

编者按:
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会议期间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他同时表示,异地高考是有条件的,除了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外,还对家长和孩子有一定条件要求,家长要在当地有工作。
事实上,多年来人们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关注始终没有消退。人们关心的,不仅是高考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改革后的高考制度,如何使人才选拔更加高质高效,如何使高考这一人才选拔的手段更加公平合理。
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高考改革话题,采访了多位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本报记者 孙琛辉
“高考的基本功能是帮助高校录取学生,帮助学生选择高校。”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考试制度设计得多么严密和复杂,高考的基本功能是不变的。
明确两种考试的功能区别
长期以来,我国高考一直保持着检测高中教育的功能,其考试科目与命题都直接依据高中课程,并由高中教师参加。在蔡达峰看来,这种做法是功能性的,“因为有这种功能,高考招生自然就不能由高校独立进行,而只能采取统一入学考试,由政府部门来组织。但同时,也促成了高中教育走向应试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对此,蔡达峰提出:“统一入学考试就是基于高中教育的文化考试,与学业水平考试性质相同,为何要分设?何必要结合呢?结合以后,高考的功能会越来越模糊。”
蔡达峰建议,政府应进一步明确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区别。他认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功能,是检测高中教育状况,检测得越真实,制度的作用就越好。每个高中生都应该有这种真实的记录,这与是否高考没有关系。但它与高中毕业考、高考同时存在,势必彼此影响权威性和效率。
“如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推行,可以取代现有的高中毕业考,但不能代替高考,因为高校录取要求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引导性。同样,高考也不能作为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高校与高中有不同的责任主体。”蔡达峰说。
两种考试制度合作
蔡达峰提出,在功能区分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两种考试合作的办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完成后,高校可以将这些结果作为选拔依据。这种做法,对高校的录取、学生的选择都有价值。
那么,高校如何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是政府统一规定还是各校自行规定?规定什么内容和程序?蔡达峰说,这些问题现在研究得不够充分,需要各方形成共识。但应该确定的是,各校的招生方案中必须明确考核内容,如科目、成绩、权重等要求,使考生事先可以清晰地掌握,以便作出自己合适的选择。
“如果这些做法可行的话,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功能实际上已经存在了,高考可以不作为检测高中教育的工具。”蔡达峰提出,如果有些科目全国统一测试,高校就可以判断考生在全国的水平,甚至不分地区选拔。
蔡达峰表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取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统一入学考试,可以使一个功能复杂的高考,从此变成关系更明确的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各阶段教育的发展。
准确定位高校的责任与权利
现行的高校招生名额由国家统一分配管理,高校承担供应责任,那么,名额如何分配才算公平呢?蔡达峰认为,这本身是个问题,而造成公平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地区差距问题、人口流动与户籍制度问题、高中教育的地区差异和高考地区化的问题,以及高校选拔标准问题等,名额问题只是它们的反映。“一般来说,要消减地区差异,就不宜强化地区性。”
蔡达峰建议政府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来判断教育中长期发展的趋势,抓住改革的关键,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学业水平测试制度中的国家标准问题。“如果有全国性的测试结果,就可以改变高考地区化的局面,促进高校实施全国性或名额不分省份的招生,并有效地把入学能力要求与机会公平结合起来。”
此外,蔡达峰认为,选拔过程中的所有行为,都应该由高校负责。他建议应深入研究高校在选拔中的责任和权利,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相应的录取方式。(A21)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