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观点言论

与经典的生动故事

通常认为,凡经典都是呆板的严肃的。读经典不叫“读”,叫“啃”,以致凡捧读一世界名著,纵然嬉皮笑脸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旁人也必肃然起敬。其实经典何辜,看似呆板的典籍无不是往圣智慧的结晶,而人的智慧和思考,必然是生动的鲜活的。经典中的生动,不在于有无,而在于发现。

发现经典中的生动,首先要还原圣贤于生活中。圣贤做圣贤书时还没有被看作圣贤,嬉笑怒骂,与常人同。一旦戴上圣人帽子,就正襟危坐,高不可攀起来。因此还原经典的生动,就要摘去圣人帽子,还他普通人的模样。王小波就发现孔子“是个很可爱的老头”,整日把几个学生挂在嘴边,说某人适合干什么,某人适合干什么,“像老太太数落孙子”。王小波就把《论语》读得很生动,可谓得其三昧了。这无疑是其还原孔子为“老头”、常人视之之故。

但还原圣贤是不够的,圣贤所以称为圣贤,毕竟是其思想异于常人使然。还原圣贤只能感性体悟经典故事的“生动”,不能领悟其思考的“生动”。因此必须与思想者以一致的韵律呼吸和思索,才能把握其思想之河中飞溅的浪花。思考者的经典之所以在今人看来有失生动,一则他们所用的语言早已与我们隔阂,个中微妙之处非我等寻常辈所能领悟;再则时代不同,思考节奏相异,我们或嫌其叙述冗杂,或恶其说理晦涩,备感枯燥。此无他法,只能改造自己,适应他们,调整呼吸和思索的节奏,领悟他们的真意。

最后,要真正读出经典中的生动和鲜活,一定要克服对经典的权威迷信,敢质疑敢争论,方能有至理。试想让我与一健硕饿虎相对,还要我把它想象得“生动活泼”如小猫,这无疑是强人所难了。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村野渡一二素心人之事”。既然如此,学问有何可畏?经典之呆板严肃,以鲁迅为最,甚者坊间传言:“高中语文有三怕,作文古文周树人。”但这也可见鲁迅的难读,更多地来自于人为主义,使其文化意味越来越浓,形象越来越深不可测。比如鲁迅《野草》中的句子:“在我的窗前可以看见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诸家不断挖掘,越挖越难懂。在我看来,也不过写院中有两棵枣树,只是这样更生动,更“有致”。经诸家一再考证,鲁迅如此“微言大义”,众人雾里看花,还有什么生动可言呢?

如此说来,读书一如交友。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要耐心地理解他,要敢于与他争辩,经典是博识有德的朋友,如此与之交往,如何会不“生动”,如何会“遥不可及”呢?(A21)

注:作品获得“倡导读书风尚,提升江南官方体育app下载苹果版本,丰富精彩人生”为主题的“‘世界读书日’暨江南的注册网址‘读书宣传月’活动”征文活动优秀奖。

作者:方媛媛 英语09-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