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观点言论

如何看待春晚中的网络词汇

今年的春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仍然记得爸妈和奶奶感叹的“看不懂”。之所以看不懂,就是因为其中的网络流行语太多了,对于他们这些连电脑都没摸过的人来说,可不是看不懂吗?奶奶就一个劲的问我:“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什么意思?那孩子为什么不回家吃饭?”弄得我也很难让她明白。

春晚好多语言类节目中,都参杂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必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我飞的不是飞机,是寂寞”“雷人”“嫁人就嫁灰太狼”。对于这些流行语,经常上网的人或许还不了解,更不用说不上网的人了。

春晚既然是联欢晚会,就因该让包括老百姓在内的所有人都欢乐,网络词汇的确能起到逗乐的目的,但是,那也只是针对能听懂的人来说的。截止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这虽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是相比13亿的中国人口来说,仍然只是一个小数目,网民大都集中在城市中,更集中在城市中的中青年人中。

春晚是一个大众联欢的舞台,所选取的节目和语言也应该大众化,通俗,老少皆宜。过多的网络语言,不但没有起到增色的效果,反而使节目效果大打折扣。不知道这些网络词语,10亿农民中有多少人能听得懂。

另外,春晚已然成为一个巨大的媒体平台,多少人因春晚而一夜走红,家喻户晓。小沈阳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个有着具体影响力的平台上,用过多的网络词汇,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宣传”“传播”的效果。会让更多的人学会这些词语,这对于当下的网络文化的发展,不知道是福是祸。很难想象,当每个人张口就是“寂寞”“传说”“灰太狼”“雷人”的时候,这个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社会文化的发展会怎么样。

网络流行语在春晚“大行其道”,也反映了网络的巨大影响力。或许我们已经快要迈进在“网络时代”的大门了。

春晚从1983年开始,至今已经快30个年头了,可以说,春晚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春晚从传统的模式发展到当今,必然涉及一个传统与现代流行因素结合的问题。不结合,就有落后的可能,结合的太快太紧密就有超前脱节的可能。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网络流行文化更好的结合平衡起来,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A22)

作者:李华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