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观点言论

冯潇:高素质人才+ 高强度训练+高水平支撑

在11月13日召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座谈会上,园林学院园林设计教研室副教授、IFLA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一等奖团队指导教师冯潇发言。

2017、2018两年,我与园林学院李运远、郑晓东、段威老师组成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接连获得国际、国家、行业三项大奖,分别是:冰与火之歌——获2018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学生竞赛一等奖,骑时可以这样共享——获2017中国风景园林学会CHSLA学生竞赛研究生组一等奖,花鸟卷——获2018第一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节一等奖。今天很荣幸能够与各位分享我的心得。我有三个体会、两点建议。

  我以前认为,学生竞赛中,从成百上千组作品中脱颖而出,是存在一定偶然性的,但是,当我的研究生团队接连再三获得行业顶级大奖,促使我反思之前的想法。

  回想近年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历程,我认为有三点为当下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高素质人才。园林学院研究生从招生开始,就水准极高,全国开设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有近百所,而我院近年风园研究生招生计划不到200人,其中考研名额不到50人,也就是说除几所名校外,其他院校的学生只有专业前3才有希望能参与考研竞争。从源头上就保证了我院风园研究生具备一流水准。

  高强度训炼。园专业研究生训练强度极大,充实的业内课程,加上高强度的规划设计研究实践,给予教生充分的锻炼机会。研究生将课上之所学付诸课下实践,又在践行中得到认知的升华。比如,我指导研究生将学院课程“北京京张铁路绿道”的知识运用到“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焦作环城绿廊”等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随后的国际竞赛和国内竞赛中,两次获奖作品均是取材于上述实践项目,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高水平支撑。学校、学院高水平、全方位的科研力量,为团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项目中,面对两百个平方公里这样宏大的尺度和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景观营建等极为复杂的问题,我的团队依托园林学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组建了风景园林、城乡规划、旅游管理、风景建筑、植物造景、园林工程等专业的强大专家组,并且跨院邀请林学院的造林、遥感、水保学院的水土保持等专业团队作为外援,完成了跨专业、多维度的高水平解决方案,广受业主和专家好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跨领域交流学习,认知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综上,我认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高强度训练保证了发展,高水平支撑促发了质的提升,所以才能有一点点成绩。

 两点建议。

平台推广、学科联动。团队的小小成绩,离不开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宝贵平台。江南的注册网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美丽中国研究院,为园林师生提供了大量对接社会实践的宝贵机会,正是这样的产学研平台促发了园林人的创新能力。当下,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风起云涌,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我校相关专业优势,大力推广类似产学研平台的建设和跨专业学科团队合作,强化我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量体裁衣、价值多样。当前,我注意到学校的一些价值体系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一些学科的特殊情况,比如风景园林专业,正高职称评审的基础要求是5篇C刊及以上论文(所谓南大核心cssci),而风园专业国内公认水平最高的刊物《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国际公认水平最高的刊物:美国的《LA》德国的《Topos》都不是C刊,这明显是把风景园林放在其他基础研究科学的标准里评价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体现在许多方面,这种价值观对于规划设计类学科发展明显是不利的,希望学校能简政放权,将价值标准的制定权适当下放至学院和学科,这样有利于量体裁衣,建立多样化的、正向的价值体系。正所谓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

作者:冯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