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观点言论

北京日报:呈现当代大学生的原生态之美

有媒体老总叮嘱手下记者编辑:如果稿件里涉及到了大学生,一定要做到标题里;如果涉及到了女大学生,也一定要做到标题里;如果女大学生恰巧还是名校的,更要做到标题里!足见其深谙“吸引眼球之道”的阅读心理,但却忘记了中国媒体自己的责任......

如今,纸媒上越来越不容易读到普通读者的稿子了。北京日报教育专刊是个例外。它不但是首都纸媒中硕果仅存的教育类专刊之一,而且每周三与读者见面的作品,大多出自在校园里读书的普通大学生之手。就全国范围而言,这个被称作“大学生原生态写作”的栏目,实属罕见。

我实在搞不懂如今的纸媒:一方面不停地抱怨读者与自己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却极少研究读者纷纷变成听众、观众、网民的原因;一方面身陷网络冲击的漩涡难以自保,另一方面未能主动地借鉴网络传播的理念、方法及模式。长此以往,这些纸媒被读者所抛弃,恐怕也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儿。

“大学生原生态写作”则不同。它使大学生从受众变成了传播者,把话语权交给了大学生自己。在这个只要是和大学生沾边的话题,就都能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时代,这个栏目自然更加引人注目。

2008年每个周三的早晨,我都会不断地刷新北京日报电子版的网页,不耐心地等着,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个栏目里的稿件。这不仅仅是因为我身处大学校园,而是因为大学生的确是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可以断定,过不了多少时间,现在的大学生就成了国家、政府、企业、科研、教育等各行各业的顶梁柱。关心他们,就是关心未来、关心祖国、关心民族的兴衰。给大学生以很大版面,确实是抓住了教育的关键、要害、或者说是牛鼻子。尤其是对于首都北京这个教育之都而言,北京日报教育专刊此举就更有了深层次的特殊意义。

平心而论,不少媒体也很关注大学、关注大学生。听说有媒体老总叮嘱手下记者编辑:如果稿件里涉及到了大学生,一定要做到标题里;如果涉及到了女大学生,也一定要做到标题里;如果女大学生恰巧还是名校的,更要做到标题里!足见其深谙“吸引眼球之道”的阅读心理,但却忘记了中国媒体自己的责任。教育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最大区别是,教育新闻要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相反;要引导社会前行而不是相反;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相反。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不少所谓的教育新闻都不大合格。

“大学生原生态写作”努力遵循教育新闻的规律,探索创新教育新闻内容和形式。在妖魔化大学生的浪潮中,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原生态之美。看过一篇篇出自大学生之手的作品之后,可以受到鼓舞、找到动力、看到美好的未来。这可能是当今许多媒体望尘莫及的。

网络之所以有魅力,其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点是,在网络里人人都是传播者,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传播。“大学生原生态写作”把版面交给了大学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据我所知,许多大学生都以自己的文字能在这个栏目里刊登为荣。事实上,大学生们对大学、对教育更有发言权。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训练,也不大懂新闻写作的技巧,写出的作品可能不大符合传统新闻的模式,但却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原生态的大学生风貌。这是那些远离校园的记者们很难媲美的。

“原生态”并不等于没有引导,而是力求客观、真实、准确。大学生原本就是一个富有朝气的群体,大学生们笔下的“原生态”,还原了大学生们的生活。新闻最讲究真实。或许发在这个栏目的稿子不一定都是新闻佳作,但都是货真价实的新闻。

曾经在澳大利亚的一家报纸上看到,每天的读者自发来信来稿占了好几个版。最老牌的《泰晤士报》,至今仍有读者来信版和网络文章点题。而我们的报纸上,除了本报记者和“名人”的稿子外,很难见到普通百姓的稿子了。北京日报教育专刊没有把这个版作为自留地,而是默默地为那些没名没分的未出茅庐的大学生们铺路搭桥。这种精神与教育新闻的精神和原则高度吻合。这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园丁、就是人梯,也是为读者服务。我想,这也是许多读者共同的心声。

作者:学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