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前沿专题讲?/h2>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陡/p>

时间?0-10-27

点击次数


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10?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张立波教授进行了“经典著作研读中的历史、理论与文本问题”专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巩前文老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学生参加专题讲座并开展研讨交流、/span>




讲座围绕什么是文本、为什么阅读经典文本、如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三个问题展开。张立波教授从“重述三个议题”、“引入三个概念”、“讨论三个文本”、“汇总九个命题”四个方面系统阐释并解答以上问题。基于对著作与文本、背景与语境、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等相关表述及其关系的界定,张立波教授指出文本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著作本身或作者自身,本文阅读需要走出文本,将文本放在一个时代的潮流之下,理论的潮流之上去把握,这是把握文本概念的关键契入点。至于为什么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因为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思想流派和经典无可比拟的。在马克思文本解读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命题以及所运用的解读方法可为学子们提供一定的答案。张立波教授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设计了种种不同的阅读方案,锻造了得心应手或不那么得心应手的概念工具,纵深开掘,找到稀有资源,马克思的文本呈现出理论的富矿,这无疑为人们提供了颇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怎样具体学习或阅读重要的思想资源呢?张立波教授引入了三个概念。一是要有自我,自我即确证我在读书,不仅把自我放在读者群里,还要把自我从读者群里抽离出来。二是警惕遗忘,每一个读者都应当对自己的遗忘有所警醒,以便不忘初心,不忘历史的阅读经验,不忘前人的阅读贡献。三是建立链接,文本和实践并非先天有意义,意义的产生始终是链接活动的结果。链接的实践存在于对意义的局部固定之中,文本和实践是“多重音”的,文本和实践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之下,处于不同的政治目的,以不同的话语方式来“言说”。对此,张立波教授结合《共产党宣言》、《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在<人民?/span>>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三个文本,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阅读示范、/span>

最后,张立波教授以“汇总九个命题”对此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他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不可超越的思想地平线上起舞,而阅读是一个寻求力量过程,任一具体著作的解读都是历史性的,大家也不妨将阅读视为一场“革命”,“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抓住机会积极和专家进行了研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主讲人结合自己的观点,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极大了开拓了学生思想的视野。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性强、举例丰富、精彩纷呈,学生们积极提问研讨,受益匪浅、/span>



随后,课程负责人张秀芹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始终密不可分,而原理建构和历史探讨最终都离不开经典文本,经典文本阅读及研究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她强调同学们要从拒绝遗忘、汲取力量,建立链接、寻找意义维度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指出阅读是每个人拥有的权利,大家都要树立自觉、自信的阅读意识,主动加入经典文本阅读与研究行列、/span>

该讲座依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前沿性专题讲座,旨在促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前沿动态,建立培养机制改革新形势下研究生课程教学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教学质量、/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