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保护学院科研团队在细根相关生长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王襄平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生态学期刊《Functional Ecology》(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oil fungi lead to stronger ‘diminishing returns’ in fine-root length versus mass allometry towards earlier successional tropical forests”的研究论文。


植物相关生长理论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器官、个体到生态系统的不同属性间关系的重要工具。“收益递减”(diminishing returns) 理论指出,随着叶片质量的增加,其资源获取方面得到的收益会不断减小,这为进一步理解植物经济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角度,但细根是否也遵循这一机制还尚不清楚(图1)。


图1:细根“收益递减”假说的概念图


课题组在中国西南部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中设置了不同演替阶段的样地,并在每个样地的表层采集了细根和土壤真菌样本(图2),旨在探究细根根长与质量之间的相关生长关系(L-M)及其幂指数的主要影响因子。


图2:研究地点概况及样地内采样点的示意图


结果表明,细根根长存在“收益递减”现象。并且,演替后期森林的幂指数高于演替早期森林,这与细根在演替后期采取“自己做”(DIY) 的策略向演替早期“外包”(Outsourcing) 给真菌的策略间的过渡相一致(图3)。


通过分析土壤条件、叶片功能性状、树种多样性和土壤真菌四大类因子对L-M幂指数的相对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土壤真菌多度是主要的驱动因子(共解释了58%的变异),其中根内生真菌的解释力最高(22%),其次是菌根真菌(10.41%)。其他三类因子作用较弱(图4)。


图3:细根根长与质量(L-M)相关生长关系的拟合图


图4:各因子对L-M幂指数相对影响大小的分析


总体而言,本研究强调了根内生真菌和菌根真菌是森林演替过程中细根经济策略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前者受到的关注仍然较少。并且,相较于常用的比根长(SRL)指标,L-M幂指数在揭示细根资源获取策略的转变上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王襄平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郭子健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2271652, 32201258)、云南省方精云生态学工作室项目、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重大项目(202101BC070002)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111/1365-2435.1465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