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四个环节 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日期:2020-12-17 点击数:


湖南农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承“教育强国、产业兴国、矢志为民”的红色基因,坚持姓农为农的初心,扎根湖湘大地,围绕“以本为本、育人为本、以农为本、崇实务本”理念,强化“胸怀天下,知农爱农”的情怀教育,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对接“育卓越农林人才”目标,聚焦“金课”建设,通过抓课堂、抓教研、抓平台、抓保障,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

抓课堂,有效融入“知农爱农”课程思政元素

2019年学校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指南,提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四五六”总体要求,引导教师运用“典型案例植入式、基因融入式、课中课式、制度规范式”四种方法,按照“学术逻辑与需求逻辑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学科育人相结合、以理施教与以情优教相结合、理论逻辑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五项原则,将“师德示范、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人格养成”六项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建成了校本特色系列课程,如“中华茶礼仪”“植物的魅力与奥秘”“普通昆虫学”“农村公共管理”“食品工艺学”“植物生长物质”“药物制剂学”……初步构建了以提高学生在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等方面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价值引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抓教研,有效提升“为农强农”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建立“3+”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加油站”,多维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党支部活动+”,探索教师党支部与专业课程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课程思政研讨,助力教师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共识;“教师+”,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毕业校友等合作建课,设计专题研讨、课程思政直播课、课程思政教学沙龙等形式,挖掘校本特色的“三农”思政元素,推动育人资源共建共享,助力教师课程思政元素采掘能力的提升;“资源+”,精选学习强国、红星云、超星平台等典型案例,与政府部门、行业产业育人主体跨界合作,拓展育人空间,助力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广度和深度的提升。创建了“学校—农业职业中学或地方农技站—农户”互动的科技、教育、推广一体化新网络,不少课程团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排除困难深入湖区指导农业生产、深入农村调研农村问题、深入农户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抗疫小课堂网络集体备课,引导教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将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线拉进课堂,彰显教师实践教学爱农为农情怀。

抓平台,有效凸显“爱农为农”实践课程思政特色

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以二推三”,即通过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推进“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外活动”三平台融合建设,实现思政元素从理论课堂到实践课堂的映射与迁移。在打造理论课程思政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建立“三基地四平台”实践课堂、“O2O”交互课堂、“乡镇之声进课堂”和“县(市长)论坛”等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打造“典礼育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阅兵、升旗仪式、五四表彰、七一表彰、教师节表彰等)、“活动育人”(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三下乡”、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育人”(举办“四节”“四坛”活动和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等文体活动)和“竞赛育人”(举办动物医学技能大赛、茶艺大赛、农机装配技能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昆虫标本制作大赛)等课外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三农”情怀,激励学生自觉担当起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抓保障,有效优化“强农兴农”课程思政育人环境

坚持软硬环境建设两手抓,探索“学校→院系→专业→课程”自上而下激励和“学生→教师→课程”自下而上推进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闭环。软环境重在制度激励与约束,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列入学院考核和绩效改革内容;适当增加课程思政指标在教师年度考核、教学竞赛、课程教学改革等制度中的权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学院和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主观动力。硬环境重在营造向上向善校园氛围,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个性化智慧教学空间,实现课堂教学主体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助推“和谐、友爱、互助、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加强“大国三农”教育基地建设,改造升级学校标本馆,修建农字墙、农学星河,强化整体农耕文化设计以及数字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共建校外隆平水稻博物馆、田汉文化园等基地,提升公共文化场所育人功能,大力弘扬并传承“习劳、耐苦、崇朴、尚实”的修业校风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111904

记者: 孙志良 洪彬 张燕 庹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