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激励我们前行的教育思想
[发布日期:2017-08-12 点击数:

年度盘点·带着2016去旅行––观点篇

根据现阶段需要分析政策热点;立足教育规律研究深度问题;总结教育学者的思想,让后来人站到他们肩上;进行教育试验,并不断总结经验、提炼规律……2016年,像以往的每一个年份一样,是教育学者们繁忙、辛劳而又富有成果的一年。

掂一掂、数一数他们的成果,享受教育思想的魅力。

––编者

【政策热点】

王蓉:从财政视角思考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

文章:《从财政视角思考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201618日第8

观点贡献者: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体现如下原则:第一,突出科研的原则。建立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内的、独立的科研经费支持体系和科研预算管理体系。第二,稳定支持的原则。将现有“985”专项纳入常规性拨款。单独对“学术支持”建立经费支持机制。第三,激励制衡的原则。政府可支持大学试点对教师采用更加灵活的聘用和奖惩制度。同时,将更高比例的政府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支持,采取竞争机制,以教师群体或个人、项目为基本单位进行分配,提高间接成本补偿比例,允许科研资金随教师群体或个人流动,形成有效的教师倒逼大学管理层机制,提高内部治理能力。

张志勇: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文章:《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2016929日第6

观点贡献者: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快由基础教育大国向基础教育强国跨越,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时代最强音。

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要集中国教育人的智慧,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能否坚持用教育公平促进公平正义,关乎基础教育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国家能不能下决心解决好教师的尊严、地位、待遇,让教师成为全社会令人羡慕的职业,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是否真正重视教育的一把重要标尺。敢不敢、能不能“啃”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硬骨头”,是考验各级党委政府的教育担当意识的试金石。

办好我国基础教育,还必须动员社会教育的力量,唤醒全社会的教育意识。

高书国:中国正在跨越人力资源强国门槛

文章:《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正在跨越门槛》,2016128日第3

观点贡献者: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推出的《2015年人力资源强国评价报告》显示,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中上升为全球第14位,物质贡献能力和知识贡献能力快速提升,成为有望实现人口发展战略转型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综合排名已经超过部分发达国家,竞争力整体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建设成为主要瓶颈,需要实现从人力资源数量开发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

瞿振元:以“双一流”推进高教强国建设

文章:《积极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2016929日第8

观点贡献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授

“双一流”建设是在“211工程”“985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成功的经验应当继承和发挥,不足的方面予以补足和完善,做到前后平滑过渡、范围有所扩大、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愈益显著。学科是学校的基础,加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责任。专业更加侧重人才培养,学科更加侧重知识创新。

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不等于就是高等教育强国。从本质上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霍益萍:普及有质量的高中教育

文章:《普及有质量的高中教育》,2016218日第3

观点贡献者:华东师大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所长霍益萍教授

现阶段,高中教育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亟须破解,如研制和实施“高中教育法”;确定高中的性质、任务与培养目标;建立高中财政投入与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施高中办学多样化;建立高中招生、高考和学校、学生与教师评价制度;推进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改革高中培养模式;确立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构建高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政府应尽快建立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高中教师编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改革,提升高中普及质量。出台综合性配套政策,推动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尹绪忠: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未来

文章:《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未来》,201655日第7

观点贡献者: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尹绪忠

高职教育姓“高”名“职”,是跨界的。名牌大学是“高进高出”,高职教育是“低进高出”,需要更大的投入(情感)、更多的支持(道义)和更艰辛的付出。

无论是人的城镇化,还是培养制造强国的工匠,专业和文化都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视文化育人并非否定专业教育的意义,谁都知道,没有专业技能“垫底”,文化是纸上谈兵和空中楼阁。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尽量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一是课程开发,消化国家统发的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教材;二是技术发明和产品设计,给企事业单位及时提供帮助;三是承担课题和成果转化。提高服务意识,学校是服务部门,教育是服务产业。

【思想肖像】

刁培萼:布衣知识分子的教育人生

文章:《“布衣知识分子”刁培萼》,20161229日第6

推荐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小蔓

刁培萼是国内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文化学》和《农村教育学》的著作者。刁培萼年轻时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抱有浓厚兴趣,因为情如痴迷,圈内人戏称他是“刁克思”,也因为他的善思求问之风,年轻学人喻他为“随园的苏格拉底”。

刁培萼出生农村,一生情系农人。他将教育实验融贯于教育哲学研究,坚持了一辈子。鲁洁、刁培萼夫妇等带着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批学员去无锡做“班集体研究”。退出职场后,刁培萼夫妇自行建立基础教育试验基地,本世纪以来,他们又开始研究在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重建课堂文化。

胡德海:为显而未显的教育学寻根

文章:《为显而未显的教育学寻根》,2016113日第7

推荐者: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李孔文

胡德海以“理论–应用”为经线,构建了一个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教育学体系;以“历史–未来”为纬线,从认识论的视角把握教育现象和教育本质,以理论教育学揭示“社会教育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他划定教育学的学科边界,为探寻教育的内涵提供了研究视域。人类教育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教育的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发展,教育从“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发展。胡德海论述了二者的统一性与互补性,尤其是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关系采用太极图表征,形象明了,可以看到“教育”和“自我教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循环不已的辩证关系。

【教育试验】

李明华:未来学校什么样

文章:《未来学校什么样》,2016811日第3

观点贡献者: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明华

未来的学校教育活动分散在“学习保姆”即“当代孔夫子”和家庭“教育董事会”及各种社会化教育服务机构的活动中,可以把这些人员和机构称为微观的教育当事人。这些当事人在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法律和法规约束下活动,经常性的活动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个格局就是未来的教育治理。

一种新的“校中校”可以形成一种办学竞争的常态机制,学校建筑、图书馆及设施(以下统称为学校物质资本)可以是开放的公共教育物质载体,提供给教育管理部门同意而又有资格办学的教育家个人或团队办学。

朱嘉耀:人格化师范教育试验

文章:《走向人格化:师范教育的一种改革探求》,201698日第6

观点贡献者: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朱嘉耀

人格化师范教育将教师职业人格视为以普遍人格特征为基础的、有明确职业特性的、圆整的人格系统。教师职业人文品质包括以热爱学生为基点,以身作则为特征,以公平为准则的教育伦理精神;以纯熟的教育技能为基础,以情感为血脉,以独特为标识,以灵活为气韵的教育艺术精神;以激发创造意识与能力为追求,以树立创造型人格榜样为己任的教育创造精神;以珍惜生命流程,尊重生命的尊严和权利,开发生命潜能为圭臬的教育生命意识;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管理方法、合作交互的教学方式为追求的教育民主意识;敏于感知美、善于表现美、长于创造美的审美意识。

【问题研究】

郭福昌、朱家雄、齐大辉、诺贝尔摇篮创办者:找准儿童教育研究的文化逻辑

文章:《找准儿童教育研究的文化逻辑》,201662日第8

观点贡献者: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郭福昌、北大书同家庭文化与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长沙诺贝尔摇篮创办者等

中国上幼儿园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多的,当前流行的学前教育理论几乎没有一家是中国自己的理论,其实中国有悠久的学前教育源头,但是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

办教育一是要找准教育的逻辑起点,要符合逻辑。二是要了解教育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教育要面向未来,也要面向过去、面向历史。三是要学好哲学。

认识和尊重中国文化的隐性文化逻辑,而不是采用全盘否定自我和接受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自己文化中的学前教育,是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中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好的学校教育应有“三声”:“早晨是哈哈习武声,上课时有琅琅读书声,下课后是嘻嘻欢笑声。”“三声”意味着教育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美好其童年。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过一个美好而完整的童年。

儿童在学校中的问题行为,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最有效的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的教育。

李培根:创新创业教育少了一点“闲适”

文章:《创新创业还需要一种力量》,20161124日第6

观点贡献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

在双创活动轰轰烈烈开展之时,人们是否应该意识到,创新创业也好,创新创业教育也好,其实还需要一种力量––静的力量!创新创业的“欲望”––不欲之欲,需要信仰支撑,其实是一种善。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时而静下来,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改善,那种创新创业一定有更高的境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少了一点“闲适”的氛围。“闲适”使人有可能去想象居前的、虚拟的需求。“闲适”使人的思维不至于囿于常规的模式。“闲适”使一些人有可能敢于做大事。

创新创业要解决实际问题,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却不能陷入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们如果拥有静的力量,一定更容易探测自己事业的高度,更容易静观自己人生的深度。

朱小蔓:如何培养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

文章:《如何培养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20161020日第6

观点贡献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小蔓

教育学要利用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新的知识发现,更充分地认识情感和情感教育的价值。情感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更完善的脑结构,支撑人的理性和情感更好地相互交融发展。这是关系到人类种系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问题。

教师情感人文素质及其表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要培养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敏锐觉察力和感受力,观察、诊断学生情感状态的变化,并通过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作出应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成长,帮助教师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道德自觉的教育者。

经济全球化时代“道德人”的培养,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人的道德情操的忧虑与关怀,探寻经济全球化时代怎样培养“道德人”,以培养21世纪具有善的品性的年轻一代。

成尚荣:文化隐喻重构语文教育

文章:《文化隐喻:重构语文教育》,2016324日第6

观点贡献者:国家督学、原江苏教科所所长成尚荣

隐喻是语文认识与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文化是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必须真正确立“语文树人”的理念,让语文成为一个意义世界。

语文、语文教育积极推动转化和创新,让中华民族这只陶杯里的水永远清澈、永远丰盈、永远激荡,饮入中国人最美好的生活。

文化好比是洋葱头。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里发现思想、信念、道德、智慧,在表达中“长”出精神、灵魂来。

文化有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方式。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那就是浸润、濡化、探究、体验,而非控制、强制和胁迫。

洞察世界的新途径,即第三种文化。第三种文化打破纯粹人文和科学分野的文化,用新的方式沟通两种文化。它将为语文开辟新视野、新领域、新方式。

郝京华:校本课程的改进逻辑

文章:《校本课程的改进逻辑》,2016519日第6

观点贡献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年级至6年级)研制项目负责人郝京华

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学校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应该具有普遍性。

课程目标的设计缺乏普遍性目标视野。因有检查考试等压力及时空的局限,国家课程提供普遍性目标的空间不大,校本课程完全可以不受这些限制,更多关注普遍性目标,突出人的素养的教育。校本课程组织形式单一。学科课程大多数采用的是知识中心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组织方式,优点是系统,缺点是远离学生的经验世界,学习方式也多以接受式学习为主。校本课程可以考虑其他组织方式,以弥补其不足。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存在不平衡。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的选择是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两翼,尤其是学习经验的选择,它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要先设计好内容结构,再考虑经验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李孔文辑)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12日 第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