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园林学院包揽四强
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园林学院包揽四强
来源:园林学院 作者:严亚瓴 发表时间:2015-11-09

  在最近刚刚揭晓结果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CHSLA2015研究生组大学生设计竞赛中,江南的注册网址园林学院的参赛作品包揽了竞赛前四名,取得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1个佳作奖的佳绩。

  CHSLA大学生设计竞赛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竞赛,是国内行业内认可度最高的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之一,其宗旨在于提高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设计水平,鼓励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其对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性问题的思考。2015年竞赛的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风景园林”。

北林学生获奖作品


一等奖

Revival of land––基于广西本土种植模式再利用的城市地下水回灌》

作者:李婉仪、葛韵宇、胡盛劼、张芬、林辰松

指导教师:李雄

设计说明:

  城市化进程引发了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常年抽取导致地下含水层缺水,局部地区最终形成地表塌陷,引发地质灾害。同时也使土壤密实度越来越高,从而减缓了地表水的渗透率。最终致使地下水问题循环往复日益恶化。

  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但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另外柳州湿季降雨量大且集中,场地东部山体雨水汇集后形成山洪,对城市具有极大隐患。

  因此,我们希望在此利用场地原有山地地形以及现有沟渠进行场地优化,前期将沟渠贯通形成网络并利用本土植物处理密实土壤以增加土地的渗透力,后期利用广西本土浮园耕作法形成绿廊系统对山地汇集的雨水进行净化收集以减缓蒸发,促进下渗,有效补充地下水,并且缓解山洪为城市带来的隐患。

二等奖

《此时此地––基于时间性和空间性的陟山门街更新计划》

作者:张诗阳、王晞月、佟思明、李璇、崔滋辰

指导教师:王向荣

设计说明:

“本土化”不是简单的物质形态或者空间形式,而是一种植根于人与生活环境的社会关系,其具体包括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本土风景园林设计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强健而开放的场地结构,在延续其社会关系的前提下,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兼容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旅游等因素。

  通过对陟山门街这条连接北海公园和景观公园的北京老胡同街区的详细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场地是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下全球化和本土化叠加的结果。从空间维度上看传统的北京集市型街区由于旅游业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局部性的现代商业化转变,而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场地更是明显的产生了早-中-晚三种层次显著的使用者类型转换,如早上是附近居民的传统集市活动,中午至下午场地人群主要是来自景山和北海公园的游客,而晚间街道又变成了本地居民的活动场所。

  基于对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研究,设计采取了局部点状的改造策略,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基础,在不同类型场地中为一天中不同类型的人群创造弹性的空间。通过小的改变影响整个街道乃至区域,使得传统性的集市街区在兼容全球化的结果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等奖

《圩田上的城镇化进程》

作者:刘京一、金兰兰、谭立、岳晓蕾、王明睿

指导教师:林箐

设计说明:

  圩田是人们通过筑堤,内以圩田,外以围水的水利田。

  太湖流域气候温润,水系发达,地势低洼,当地人围湖造田以进行已进行农业生产。早在明清时期,农业的繁荣便造就了这里诸多发达的市镇。市镇建设一直在圩堤上,沿着水网布局和延展。因此,圩田除了促进农业生产,还一直是决定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化的今天,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变得极为复杂,圩田这种农业景观形式在这些因素中似乎变得不再重要。低地被填平,河网被覆盖,城镇建设奉行功能主义原则,形式千篇一律,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本土特色和历史记忆的丧失同样令人痛心。

  我们的设计试图重新把圩田这种极具当地特色的景观要素作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化与城镇化势不可挡的当代背景下,以一种本土化的方式来适应它。

  在对场地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正视了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气候变化、水网形态、路网形态、农业、加工工业、人口的增长、人的观念等等,这些因素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它们交织融合,共同影响着城镇化的过程。我们的规划策略就是顺应不可改变的因素,通过景观的方法影响可以改变的因素,从而诱导城镇化的进程。同时,由于这些因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未来的城镇化也是多解的,并且这种城镇化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并非一个静态的结果。

三等奖

《留·––应对清水河县生态移民现象的乡村景观复兴策略》

作者:高原、张蕊、唐思嘉、周欣蔚、覃少阳

指导教师:张晋石。

设计说明:

  清水河县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下辖县,处于“蒙、陕、晋”三省交界,总面积2859平方公里,县境内居住有汉、蒙古、满、回等12个民族。该县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脆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清水河县为了缓解该县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从2001年–2003年连续三年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试点工程,从总体上来看,成效显著。但是在生态移民后期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人们的搬迁,乡下大量的村庄都被废弃,那些曾今辉煌了几百年的窑洞建筑群至此失去了曾经的作用,沦为萧条冷落、荒芜不堪的废墟,他们是见证了农村没落消亡的永恒证据。农村的没落预示着乡土文化的没落、乡土景观的没落,本方案针对:乡土文化缺失、村民缺乏归属感;地形肌理、耕地、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基础设施薄弱、内部交通差三方面原因。以“留”为总体的理念,从留人、留情、留境三方面给出策略。提出乡村居住模式的更新;邻里关系和社会交往重建;新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构建的策略。

  留人:乡村居住模式的更新部分提出从住宅到院落两个层面的策略,当地传统窑洞住宅的改造和更新在保留了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改善了居住环境。

  留情:邻里关系和社会交往重建部分梳理了四种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分别是以古井、古碑、石碾为标志物的文化展示空间,以秋千、谷堆、晒谷场为标志的休闲娱乐空间,以小商贩、街道、商铺为标志物的农贸交易空间以及以古树、广场、水塘为标志物的综合活动空间,根据不同类型的空间功能对环境进行改造。

  留境:通过新型土地利用模式策略,保留原有黄土峁地形,在引入林下经济的前提下,在不同尺度上引入不同的还林模式,解决农耕、地形、水土流失之间的矛盾。

最终,希望通过这些策略,实现居住模式的更新、邻里关系和社会交往的重建同时构建新型的土地利用模式。用景观的手段留下村民、留下村民的乡愁、留下乡土景观和乡土文化,让古老的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佳作奖

《城墙的新生––郑州商代城墙遗址绿带规划设计》

作者:何爽、刘童、张琦雅、张杰、王全

指导教师:董璁

设计说明:

  郑州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郑州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也给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代古城墙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城墙甚至濒临消亡––如何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建筑群中保护好这座守候了古都3600年的古城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商代城墙这一几乎历经了中国所有朝代的特殊文物,我们既坚决捍卫城墙的客观存在,又本着文物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充分尊重文物随着历史所遭遇的一切经历––因此,对于大部分已经成为绿色山丘的城墙,我们既要保护,又要反对打着历史旗号的“假文物”。我们认为城墙应该延续其历史演变过程,继续安静地和这里人们的生活作伴,而不应成为带着假面具的赝品抑或是城市建设挖掘机下的一抔黄土。

方案以现有的城墙区域为核心,以周边现有防护性绿地、荒地、废弃工厂以及驾校用地为主体,以对城墙的保护和其周边乡土性景观的营造为主旨,用动态化的园林来解决问题,并营造出城墙区域特有的综合性绿带。

*以上内容仅供交流学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