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探索与北京的定位》新书发布会暨疫情下的经济全球化走势与中国应对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9/span>2020-07-07浏览量:


2020平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erif;">6朇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erif;">28日,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一带一路林草经贸国际合作中心主办,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贸易政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的《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探索与北京的定位》新书发布会暨疫情下的经济全球化走势与中国应对研讨会以腾讯会议和对外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p>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部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的特邀嘉宾及校内外师生,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经济日报、社科网、中国经济时报?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erif;">21世纪经济报道筈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erif;">10多家新闻媒体兰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erif;">300余人通过线上会议室和直播平台参与了本次发布会、/p>

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蝴蝶效应”持续发酵,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贸易摩擦等逆全球化趋势升温,全球三链的脆弱性和全球治理体系短板将进一步呈现,全球化进程相应面临诸多考验。那么,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我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趋势?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我国制造业、服务业未来发展将何去何从?由我国于2013年底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又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针对这些焦点问题,会议当天,多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分享和深度解读、/p>

第一阶段

温亚利(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9/strong>首先对新书的发布表示祝贺,并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能够持续关注并参与探讨疫情下经济全球化走势和中国应对的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之后,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基本情况,对程宝栋院长带领的国际贸易研究团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各位专家以后继续关心北林经管的发展。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p>


谢寿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9/strong>对新书顺利发行表示祝贺。同时表示,由于学科领域关系,以往北林学术成果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较少,此次新书的发行,开启了北林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的先河。从出版社的视角来看,研究“一带一路”的著作众多,但鲜有著作能够系统、集中地探讨北京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作用和定位。此外,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谢社长还提出了未来进一步与北林深入合作的方向,例如借助皮书数据库、出版社的国际化平台不断提升北林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水平等、/p>


李芳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9/strong>《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探索与北京的定位》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国内篇:“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发展再平衡;北京篇:发挥北京优势,搭建国内外“一带一路”建设桥梁;国际篇:“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化新格局重塑;专题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研究成果。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多以来,国内代表性省份在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合作等各领域广泛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实践都体现出了“一带一路”对国内区域发展再平衡的作用。其次,对于具有中央和地方双重属性的北京而言,其“四个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城市发展战略与“带一路”倡议协同共振。北京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主要举措和国内外市场桥梁嫁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方式转变、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牵引和文化交流四个方面。最后,本书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视角阐述了“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发展再平衡的重要作用,梳理了国际分工理论进展中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正视发展中国家在传统价值链分工中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面临的“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平台下的全球价值链良性重构路径及中国方案。此外,专题篇还收录了课题组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的研究成果、/p>

第二阶段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新冠疫情冲击下,国内经济正呈深‛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erif;">V“/span>型恢复态势,从现有数据来看+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erif;">2020平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erif;">1-2月份经济发展达到低谷之后快速恢复,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并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实现中高速增长。从全球视角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造成破坏,加之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等趋势,致使中国经济这种恢复态势面临着国际循环上的极大不确定性,国际上诸多国家试图摆脱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决心明显;由于疫情期间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受限,国内经济循环成为主流,但这是“被动型”的双循环格局。因此,在疫情常态化趋势下,中国需要从长期战略上思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和效率平衡问题,实现“六保六稳”,既要注重深化改革,又要注重技术创新,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更大海外市场的同时,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度挖掘国内循环的潜力,构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即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国内互相促进的双循环格局,但这种格局的构建也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p>


雷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9/strong>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崛起,融入世界的步伐逐步加快。但受国际局势影响,当前全球价值链重构成为必然趋势。雷教授指出,中国不是前苏联,特朗普也不是里根,当前的逆全球化趋势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没有必要消耗全球资源来应对当前局势。中美并非处于对峙的冷战状态,且美国低估了打造国际新秩序的成本,忽略了去中国化将导致全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等问题,中国不是前苏联,美国应重新评估对华关系;当前的美国国内利益严重分化,民主分裂,美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难以实现最优,美国应重新考虑对华的应对策略、/p>


桑百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9/strong>桑教授指出,疫情全球蔓延使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定的增长态势中断,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受到冲击,致使全球供应链出现断裂,中间品贸易萎缩,国际投资加快下滑;疫情中的利己主义、单边主义,割裂和分化了各国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使得高标准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更难取得国际共识;“市场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之争逐渐白热化,未来的制度之争将会加剧;数字经济的优势逐渐凸显,产业变革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应对策略方面,桑教授认为:未来需要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缓冲外需下行带来的经济下滑;以降成本为主线,稳定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应对供应链调整收缩带来的压力;把行政疫情管控和促进经济发展有力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一带一路”倡导理念为基础,建立包容性规则,谋求参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建立新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增加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数字经济技术在“一带一路”持续推进中的应用范围、/p>


张晓涛(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9/strong>张教授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结构、文化支撑、资源转换等综合能力的检验。疫情之下,大国之间的竞争有增无减,而且这种竞争从经济领域逐渐蔓延到其他领域,很多国家采取了各自为战、以邻为壑的政策,全球化体现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益增进的逻辑转向更加现实的国家主义路径,全球治理机制暴露出短板和缺陷;同时,疫情对全球价值链造成冲击,使得产业链和全球供应链断裂,由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决定的全球经济基础的薄弱性也随之暴露。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呈现的状态是全球金融危机、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叠加效应。应对当前局势,发达经济体为了维护经济和产业安全,调整产业布局,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已成为趋势。经济的区域化极可能取代现有的全球产业分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应更多地依靠国内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考虑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和社会福利三个维度,最重要的是改革过去的体制,寻找各个目标和路径的平衡、/p>


郭周明(中国商务出版社社长、研究员):新冠肺炎给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带来了众多不确定性。从国际市场看,疫情阻碍了要素的流动,致使供给和需求同时受挫,全球产业链遭受巨大冲击。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英国脱欧、美国退群,民碎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全球公共治理出现一系列问题。从国内市场看,疫情也带来了诸多挑战:用工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的竞争力;项目中断、经营风险上升致使对外投资显著下降;产业链受到重创致使短期内货物贸易受挫,经济发展艰难。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国际疫情爆发后,中国积极援助世界各国,使得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进一步提升,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进国际合作。可以预见,总体上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不变,中国市场的磁吸力不变、经济发展的优势不变、国外投资的信心不变。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应对产业链调整、/p>


杨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全球及我国经济分化加剧,危机并存。危表现在:2012年以来中国及世界贸易增速放缓,随后的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爆发进一步加速了全球经济波动,尤其是欠发达国家。机表现在:从产业结构来看,?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erif;">2012年起,中国高附加值出口比例上升,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品实现升级;从贸易地位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国家积极向中国靠拢,寻求与中国合作共赢,中国国际地位稳步上升、/p>


聂平香(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研究员)9/strong>疫情之下,为了实现国内国际双开放双促进的新型发展格局,应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开放,夯实开放基础,放宽人流、物流限制,优化营商环境、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从疫情期间中国的制度变革来看,新版〉/span>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了金融等服务领域、商用车制造、农业领域的外资限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中西部政策开放力度;海南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相应的制度体系等,这些都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深化市场化改革,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p>


徐奇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9/strong>我国正积极扩大货物、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例如,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缩减,投资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欧贸易合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通过国内开放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助力疫情后经济复苏等。以这些举措为背景,徐奇渊研究员指出:在国内与国际双循环格局中,在以国内为主的同时,也应积极促进国际循环稳定发展。中国当前的国际循环,处于前有阻碍(美国)、后有追兵(东盟),中间有摇摆(日、韩)的状态。中美之间的格局,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与冷战中的美国与前苏联并非类似。因此,中国应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争取与中间摇摆国家的协作,促进与正在追赶我国的国家之间互补作用的发挥、/p>


总结讲话

程宝栋(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9/strong>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球和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剧。未来经济全球化还会继续推进,但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化和区域化。从国家层面来看,未来经济全球化还会继续得以推进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中国的作用。因此要稳住经济全球化,首先应该稳住中国经济,把中国的国内循环做好,把中国的基本盘打扎实,借助于疫情所带来的数字经济契机,加速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继续稳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在未来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牢牢占据重构中的主导地位。在对外开放中,还要继续以“一带一路”为突破口,降低对传统欧美市场的依赖,实现在“一带一路”区域的全球价值链重构,做大做实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与贸易。要理性地抓住这场危机所带来的机遇,为疫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做出中国的贡献、/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