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焦点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跨学科青年论坛在我校召开

10月13日,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跨学科青年论坛在我校召开。校党委副书记谢学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承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论坛,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建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会。


1.JPG


谢学文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发展之基,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他肯定了本次论坛在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促进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要促进研究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学科交叉;推进成果转化应用,赋能社会服务,为教育强国、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教授佐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李树华,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邹广天致辞,祝贺论坛的召开,并肯定了论坛对于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介绍了心理学系在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与成绩,提出要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生态文明研究特色优势,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共同探索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


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人文学院心理学系系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金灿灿主持了青年论坛。


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彦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在政策制定与社会实践方面提出了理论和实践证据。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王晓博从康养花园出发,提出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替代真实自然环境为个体提供积极支持,并介绍了该技术在居民、重症监护室、团体等方面的应用。同济大学副教授陈筝从眼动角度探究了个体对环境中不同线索的注意偏向,在改变环境场景服务行为决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山东大学副研究员顾璇从野生动物保护到城市生态的研究视角探讨了人与社区猫的关系,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提供了启发。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于晓介绍了亲社会行为在自然接触与儿童问题行为双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成果为儿童教育实践带来启示。清华大学博士孟令爽考察了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下绿地生物多样性对心理福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介绍了该研究成果在成都园博会“绿康园”等项目中的应用。


据悉,本次跨学科青年论坛旨在通过提供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实践运用的交流机会,并以此为新起点,携手并进,共同推动生态与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繁荣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