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焦点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 沈国舫:装点锦绣河山,培育林业英才

编者按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大国良师”时代风采,自即日起,我们将整理发布我校院士的育人故事,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沈国舫院士的育人故事,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


沈国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在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速生丰产林培育、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及城市林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填补了许多空白。他致力于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及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等宏观研究,对我国林业重大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一1993年,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319ba9ff25b5bc3827deb23ec61bad4_c746-ca68fc4d53e57719d8cc26c79462bec4.jpg


在沈国舫长达50余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不仅担任过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也担任过国家重点大学的校长,提出了关于林业教育的一系列观点、主张和看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沈国舫林业教育思想。特别是沈国舫在研究生培养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培养了大量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他们多数成为森林培育领域的专家,有的成为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的重要领导。沈国舫培养人才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一核三度”法,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塑造,以严谨治学、坚持真理、注重实践为内容的学术态度培养,以宏观战略思维、系统联系思维、创新创造思维为关键导向的学术深度培养,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学术厚度培养。


爱国至上,心有大我


“为学必先做人”是沈国舫教书育人的首要原则,他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在于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根基、是底座。“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一代新人。”沈国舫对于研究生的道德培养是围绕“爱国爱党、 爱科学、爱林业”这个核心内容展开的。


图片


沈国舫注重言传身教,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他从细微处着眼,从身边事入手,在一次次学术交流中融入国家政策、前沿科技;在一次次考察调研中结合生产实践、社情民风;把爱国爱党的情愫润物无声般渗透于学生思想之中,激发学生内生的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2010年开始,年逾古稀的沈国舫仍坚持每年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报告涉及面很广,紧跟科研前沿和国外最新进展,每次都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沈国舫的讲座还饱含着对祖国的浓浓热爱之情,有一次讲到动情之处,他情不自禁唱起《歌唱祖国》,在场的研究生们眼里泛着泪光,表情凝重、目光坚毅,仿佛自己也身处于国运艰难的年代。


严谨治学,诲人不倦


科学道路上来不得半点马虎,严谨治学是沈国舫对研究生的一贯要求,他告诫学生们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沈国舫一丝不苟,因此他的研究生对自己论文中的数据来源、计算步骤、误差范围都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学生回忆,自己刚入学第一次与沈国舫见面,沈国舫就要求他利用1个月的时间全面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学生提交毕业论文之后,沈国舫不仅在整体结构合理性、论述观点科学性、语言表达逻辑性上给予指导,更是细致到连用词造句、标点符号都一一进行审改。“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我至今难忘,也是我从事科研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每一个沈国舫的弟子共同的认识。


image.png


沈国舫做科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要求研究生深入野外调研,参加劳动生产实践,多多接触基层科技人员,比如林场场长、工人、具体干事的林业工作者。他说“林业是和自然打交道的行业,必须扎根中国的沃土,必须要走进林区,走进山林,光靠书本上的纸上谈兵远远不够。”沈国舫要求研究生必须自己动笔写自己的思路、做自己的研究。他十分反对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的做法,认为那种东抄一下、西抄一下的做法,只会让人抄来抄去、脑袋空空。他坚持“自己动手,绝不代笔”,即使是耄耋之年,沈国舫的专业报告和讲话也都是他自己一字一句爬格子写完后,再让秘书整理成电子文稿。


启智润心,推崇创新


学术水平的高低是评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术思维的差异则是分水岭。沈国舫重视对研究生思维的训练,他结合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有区别地点拨,如同武林宗师,直击要害、入木三分,往往能够打通学生“任督二脉”,让他们大有收获。沈国舫认为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有大格局、高站位,要有宏观战略思维。他要求学生广泛了解时事政治,对国内外形势有基本认识,将所研究的专业领域问题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势中思考。他还让学生通过参加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来提高宏观战略思维能力,用新形势、新观点来启发拓展视野、提升格局。


图片


沈国舫认为,创新创造能力是研究生学术生命力所在,一直坚持“三新”——研究要新、讲座要新、思维要新。研究生们听沈国舫的学术报告必须竖起耳朵、打起精神,因为同一内容的学术报告,他只做一次。他曾多次婉言谢绝邀约报告的单位,原因是邀请他讲的主题重复了,“我已经讲过了,去看录像和报道就行了嘛,没有新的内容,我去讲什么呢?”沈国舫对自己的著作同样要求创新,不论是《森林培育学》还是《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每一版的编排体例、内容案例等都有很大变化。


博闻广识,以文化人


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是沈国舫对研究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他说:“编教材要看大量的书,搞科研也要看大量的书,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要尽可能多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沈国舫酷爱读书,同时也要求研究生加强阅读、博览群书。他总说:没有大量的阅读、高质量的阅读,知识难以更新,就很难跟上时代的要求。他经常和学生们讲读书的方法,认为要精读、泛读、带着问题读,结合实践读。“当个知识分子就要多泡图书馆,这是理所当然的。”


25c66e13b0fc51e15e26b6cb6afc3e18_1403663291867.jpg


虽然沈国舫的研究领域是自然科学,但他却是一个对人文、历史颇感兴趣,对音乐、艺术等也十分关注的情趣高雅的人。沈国舫经常要求研究生提高审美情趣,要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世界、搞好研究。他还经常撰写科普类文章,普及推广科学知识、审美价值,把森林培育的专业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从刨坑栽树谈起》(该文章发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来宣讲,撰写了《从山楂树谈起》《也谈银杏》等科普美文,深受读者喜爱。


(综合整理自《沈国舫院士学术思想研究》、《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沈国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之道》等专著和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