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大国良师”时代风采,自即日起,我们将整理发布我校院士的育人故事,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观赏园艺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陈俊愉院士的育人故事,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
陈俊愉(1917-2012),园林及花卉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兼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2届林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研究员等。国务院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系统研究了中国梅花,在探讨菊花起源上有新突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梅花品种资源圃;编著世界最权威的《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花经》;开创我国观赏园艺学科,形成花卉品种分类的中国学派;首开中国栽培植物国际登录之先河,成为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开创了中国名花抗性育种的新方向,培育了梅花、地被菊、月季、金花茶等花卉新品种80余个。论著200余篇(部),多项获奖。作为我国第一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无数园林人才。
踏雪寻梅、锲而不舍
南梅可否北移?明清以来皆有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1957年,陈俊愉被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任教,开始致力于培育抗寒的梅花新品种。他希望梅花真的能在祖国北方的寒冷中创造奇迹绽放,让北京人、让北方人也能在雪中赏梅。
20世纪80年代,陈俊愉带领学生在北京、湖北武汉磨山、山东青岛中山公园、辽宁熊岳等地进行梅花抗冻生理研究、远缘杂交育种和区域试验。我国原产的抗寒性强的山杏、杏、山桃等近缘种与梅花杂交,即便近缘,由于不同种杂交,仍属远缘杂交,困难重重。每当这时,陈俊愉总是耐心鼓励学生:“我们都说要千方百计、百折不挠,你们才想了几个‘计’,才经历了几个‘折’啊?”即便已过去多年,那段苦中作乐的日子,陈俊愉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张启翔仍记忆犹新:“有一年在山西做实验,住在村支书的家里,身上被跳蚤咬了上百个包。”
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陈俊愉带领的梅花研究团队培育出了“燕杏”“花蝴蝶”等十余个抗寒梅花新品种,最低能耐受-35℃低温。梅花露地栽培区域被人为地从长江流域北移2000公里。“南梅北移”终成现实!
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担任系主任时,陈俊愉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专业实践。他认为,实践技能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重要价值。他主张大力建设好园林场圃、植物园,保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参与校园建设,提倡师生与公园、苗圃合作,向园林管理人员和一线的工作人员学习。
研究梅花数十年,陈俊愉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多次遭遇危险。在四川,他险些雨夜葬身江中激流;在庐山,他曾与一只大花豹不期而遇,硬着头皮与豹子擦身而过,惊出一身冷汗……他还曾提到:“我在国外做了3年研究生,同时也劳动了3年。”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设计系1981级学生、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教授回忆说,上学时设计班学生的植物类课程很少在教室上课,老师们大都在城市公园等各种绿地中现场教学。除了同样考学名外,栽培养护类课程主要是在户外学做月季嫁接、学修剪等,还要养盆花。有景有情,入境式的教学方式,践行着陈俊愉“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教育观。
敬业爱生、为人师表
陈俊愉当了几乎一辈子的老师。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时间最长,达55年之久。他讲过遗传学、观赏园艺学、普通植物学、园林建筑学等十余门课程,随时注意吸收国内外园林花卉研究的最新成果,旁征博引,丰富生动。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陈俊愉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对他们的思想工作,甚至恋爱、婚姻也都很关心。
在对年轻教师培养方面,陈俊愉把压担子与手把手教结合起来。他说:“备课一定要认真,我教了一辈子书,没有一次讲课之前是不备课的。”陈俊愉身教重于言传,在73岁时仍坚持自己带研究生实习,90岁高龄还在为自己指导的博士亲自授课。他的学生、北京植物园园长赵世伟回忆,先生给学生写推荐信或者序言,从不用别人拟好的稿子,总是自己把他们的作品全部看一遍才动笔。每次我给他写的稿子,他都非常认真地修改,并且很快就返回给我。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后辈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中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园林植物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陈俊愉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培养了25位博士、31位硕士,本科生不计其数,许多学生已成为我国园林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秉承着陈俊愉对中国花卉种质资源和文化的赤子之心,对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带领中国园林园艺事业继往开来,为创造中国特色、世界气派、国际一流的新园林不断作出着新的更大贡献。
(综合整理自《陈俊愉院士学术思想研究》、《薪火相传八十载 三代育梅映中华——记北京林业大学梅花研究团队》、《追记陈俊愉院士:来生还会爱梅花》等专著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