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焦点

我校4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评估获优秀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管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生态站作用,国家林草局组织专家对已建成5年的生态站进行了综合评估。我校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建设的6个生态站参评,其中山西吉县站、首都圈站、宁夏盐池站、云南建水站等4个台站获评优秀。

  长期以来,我校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整合资源不断夯实生态站建设,目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建有森林生态站6个、荒漠生态站2个、草原生态站1个。各生态站立足不同生态区域类型,针对国家生态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水、土、气、生”多要素长期观测,打造集定位观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示范、国际交流的综合多功能平台,为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据悉,国家林草局组织专家从数据观测、科研产出、成果应用、条件保障、人才培养、机构建设等六个方面对166个已建成站近五年(2017-2021年)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并按照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评估分级。其中,评估结果为优的生态站32个,良54个,中56个,差24个。

  附:评估为“优”的生态站介绍

  1.山西吉县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始于1976年,我国水土保持学科奠基人关君蔚院士为了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来到吉县开门办学,后续逐步发展为科研教学基地,1998年入选国家计委的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站,2005年获批科技部首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CNERN),2011年加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2009年和2019年两次获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优秀站。吉县站引领水土流失过程基础研究,全面支撑天然次生林、人工林草和防护林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核心技术需求,打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领域的学术高峰和人才高地,形成黄土高原最具特色的研究阵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做出“水保贡献”。

  2.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始建于1986年,2003年加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9年成为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生态站采取“一站多点”式布局,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共布设1个主站和7个观测点。生态站围绕国家和地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坡地、流域和区域三个尺度,重点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及其耦合机制”“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关系”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四个方面的研究,旨在为首都圈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3. 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位于我国半干旱区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宁夏盐池县沙泉湾,地理坐标E107.20°-107.26°,N37.68°-37.73°,平均海拔1550米,主站区面积2000公顷。盐池生态站前身为江南的注册网址宁夏盐池荒漠化防治教学科研生产基地,2008年7月加入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TERN),2012年2月被水利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3年7月加入中国荒漠-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2021年12月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点,2022年10月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盐池站以荒漠草原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毛乌素沙地,辐射中国北方沙区,围绕荒漠生态学、荒漠化防治领域等关键理论与应用技术开展定位观测研究。

  4. 云南建水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4′12′′,北纬23°37′13′′。2008年开始筹建,2014年纳入云南省生态定位网络体系。2016年加入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 (CTERN)。2018年,建水站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估为优秀生态站。2019年,建水站纳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生态修复基地,2021年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水站基于喀斯特石漠化脆弱生态系统,针对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等突出问题,开展水-土-气-生-岩-人等生态要素长期连续对比观测,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观测提供长期数据积累和科研平台支撑,打造成喀斯特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典型示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