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大国良师”时代风采,自即日起,我们将整理发布我校院士的育人故事,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著名林木育种学家——朱之悌院士的育人故事,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
朱之悌(1929-2005),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木育种专家。1954年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林木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毛白杨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林木遗传育种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开创者之一。长期担任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副主任、林业部科技委委员、林业部科技进步奖评委会评委,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评委会评委,《林业科学》编委等职。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风雨无阻,孜孜不倦
朱之悌作为北林的名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其说来自于言传,不如说更多的是来自于身教,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学生和弟子们的教育。其中最令人感到震动的,就是他把一辈子勤勤恳恳、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以及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社会责任感传递给了他的弟子们。
早在1980年初,林业部和国家科委将解决木浆原料问题,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其中毛白杨专题交由朱之悌负责。他认为,用毛白杨木材造纸的艰巨性在于缩短生长周期上,于是决定改造原有的染色体遗传组成,将原来的二倍体毛白杨改造为三倍体,以获得毛白杨异源三倍体新品种。
为了把这个科学的设想变成伟大的现实,朱之悌带领博士、硕士们经过了十余年的努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每天都是大量重复的修剪花枝、采集花粉、套袋隔离、授粉杂交、换水等体力工作,回到宿舍已经是精疲力竭,第二天又重复前一天的工作。他们自嘲形象“像个要饭的”。朱之悌说:“不要讲什么辛苦,重要的是有结果。” 1992年的一天,他的一位弟子在对课题组前期获得的杂交品种进行染色体观察时,终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师生们梦寐以求的有57根染色体的毛白杨的细胞核。为此,他们欢呼雀跃,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人工杂交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诞生了!
知行合一,事必躬亲
朱之悌十分看重知行合一,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是这样,并且同样以此要求自己的学生和弟子。他曾组织来自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十人的课题组持续十几年开展毛白杨良种选育攻关,此后又领导“百万吨三倍体毛白杨纸浆原料林产业化集团协作组”进行了涉及成千上万人的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他长期坚持在基地蹲点,亲自动手测量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曾经为了保住试验林不被砍伐,整整一天孤零零地坐在林业局办公楼外等待与局长见面,以便劝说其改变决定。
虽然朱之悌很少对弟子们讲大道理,但是他对于责任心的重视不仅践行在了自己的科研、教学、生活上,也深深地印在了弟子们的心里。朱之悌的老伴林惠斌教授回忆说,有一年研究生做试验需要一片土地,由于当时正值春季农耕,林场的劳动力十分紧张,为了不耽误试验,朱之悌先生就亲自拉犁,带着老伴和研究生们,自己生生地耕作出三十亩地以备试验所需!这种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学生们前程的默默的关怀,着实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
精心培育,育种育人
朱之悌从不计较一己之私,从来都是把育人和育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树木树人是他毕生的宏愿。在他的眼里,学生就是一棵棵幼苗,需要精心培育。在他取得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的同时,还精心培养了30余名硕士、博士生。作为学科带头人,他高瞻远瞩、精心规划,带动并培养了一支力量雄厚、阵容整齐的学术梯队,为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建设以及林木遗传育种学科跻身国家重点学科行列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朱之悌告诫弟子:“如果仅仅为个人利益而工作,那就有失科学家的身份。”弟子兢兢业业,亦步亦趋,都说“跟先生学技术易,学精神难”,这精神就是实干。朱之悌对中国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着他为中国摘掉“洋纸”帽子而奋斗终生,同时也影响到了他的广大学生们,使一代又一代的林木遗传育种人继续投身到为国家为人民而不是单纯为一己私利而研究的伟大工程中去。这种精神不仅仅在当代应当继续被我们传承和发扬,更需要我们薪尽火传地延续下去。
(综合整理自《朱之悌院士学术思想研究》、《名师访谈:白杨新赞——忆朱之悌院士》、《三倍体毛白杨之父——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之悌》等专著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