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就业实习 >> 导游证:北京六大景点的介绍

导游证:北京六大景点的介绍
作者: 发表日期:2005-11-23 浏览次数:

天安门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门,以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它造型典雅,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

5座内金水桥除有类似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石狮系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狮后面两边设有红色观礼台,台前东西各筑花坛,游人们常在这里驻足观景。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此兽有注视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们把前华表上两只背北面南的石兽叫"望君归";把后华表上两只背南面北的石兽称"望君出"。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1949年,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的主会场,也是国徽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安门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观瞻胜地。
故宫
故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宫殿建筑9000多间,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左右辅以文华殿、武英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后寝以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为中心,左右辅以东西六宫,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及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明清两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 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 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仁寿殿 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 面临昆明湖,东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 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万寿山 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 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佛香阁 在万寿山前山。为八面三层四重檐建筑,气势宏伟,是颐和园内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的标志。登佛香阁四周游廊,可饱览园内外风光。
排云门与二宫门之间有方形水池,上架金水桥。正殿左右两侧均有耳殿,中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21间。全部建筑均用游廊贯串,并用黄琉璃瓦盖顶,为颐和园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

长廊 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中穿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廊长728米,共273间。内部每根枋梁上都绘有精美传统彩画,共有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画八千多幅,有“画廊”之称。它象一条彩带把远山近水和各座建筑连成一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画中游 在万寿山西部。是依山而筑的重要建筑群。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西楼名为爱山,东楼称借秋,用爬山廊沟通。登阁凭眺,漫步游廊,有置身画中之感。
清晏舫 原称石舫。在万寿山西麓岸边。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取“河清海晏”之义,船体长36 米,用巨大的石块雕砌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柱。顶部用砖雕装饰,精巧华 丽。
谐趣园 在万寿山东麓。是“园中之园”。仿江苏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改称今名。园中央为荷池,环池有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十三座楼台堂榭,并用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通。室外廊边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富有江南园林情趣。
昆明湖 平铺于万寿山南麓,面积3300余亩。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明代时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之誉。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西堤六桥 在昆明湖西部长堤上。是清乾隆时仿杭州西湖苏堤建造。堤上有界湖桥、幽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合称西堤六桥,以玉带桥最为著名。
十七孔桥 为园内最大的石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

知春亭?在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倚柱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丝吐绿,取“见柳而知春”之说命亭。一说 “知春”二字源于宋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南湖岛 在昆明湖的东南部,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占地1公顷多。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岛北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岛中的主体建筑。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精细绚丽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皇帝祭祖的地方,西侧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在整个北京城里,北有地坛祭地,南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的天坛最为光彩夺目气宇非凡。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这是天坛内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也是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的上下三层屋顶,均用深兰色琉璃瓦铺盖,象征天色。大殿内有28根楠木巨柱支持整个建筑,中间4根最粗壮,象征一年四季;周围24根又分为2圈,内圈12根,象征一年12个月,外圈12根,象征一天12个时辰;24根合起来,又象征中国历中一年的24个节气。站在殿内,仰视室顶,气势恢宏,色彩艳丽,其感染力无法抵御。
圜丘坛在天坛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等。坛圆形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及九的倍数)。坛面除中心的太极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象征九重天,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极石上,象征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回音壁。
如果说天安门城楼已成为中国的象征,那么,天坛祈年殿就是北京这座不朽名城的象征。的确,这座无与伦比的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在通高38米、直径30米的体积内,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学问。同时她也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仅凭木榫交结,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这一惊世杰作。
天坛的另一美妙绝伦之处,是奇妙的回声。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玉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约0.9米的围墙,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贴墙面就能听得异常清晰,并且还有立体声效果,这就是“回音壁”。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十三陵
在北京西北郊50公里群山和平原交界处,昌平县军都山(天寿山)南麓的小盆地上,成弧形地排列着明朝13个帝王的陵墓,这就是十三陵。1982年,它与八达岭长城同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十三陵陵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13个皇帝的陵墓群。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陵区内有长达10 多公里的神路,神路最南端有一座石牌坊。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所建。汉白玉砌成,夹柱石上雕刻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枋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此座牌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筑。
在大碑楼至龙凤门的神路两侧,有石兽二十四座,石人十二座,均用整块巨石琢成。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是一座汉白玉石牌坊,名为“棂星门”,俗称“龙凤门”。整个陵区原来四周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嵯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 ?
目前正式开放的有长陵和定陵。长陵以宏伟的地面建筑著称,定陵以已被发掘的地下宫殿著称。
辽、金、元、明、清五朝均以北京为都,在位帝王共有数十人。但辽代、元代帝王没有在北京留下陵墓,唯独明、清帝陵,规模浩大,可和生前所居媲美。同是帝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这和对死亡的看法有关。元人来自蒙古高原,是四海为家的游牧人,他们认为来自大地,死后自然回归大地,不能带走什么东西。因此,元人的葬制简单而独特。他们先把一棵粗大楠木剖作两半,并把中间挖成人形;把尸 体放进去后,两半一合,加以固定;然后再将这个毫无雕饰的“棺 材”,埋入大草原中;填上泥土后,元人还要纵马践踏,待来年青草长出,便无踪可寻了。元代帝王的葬制也如此简单吗?人们相信是的,因为迄今还未发现他们的陵墓。元帝埋在哪里?又有什么殉葬品?这些疑问恐怕会永无答案了。
与此相反,明人是来自中自中原农业社会的汉人,他们认为死后还会有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还要吃、喝、玩、乐,也分高、低、贵、贱。因此,明帝都按生前的模样修建了宫殿式的墓园。里面的陪葬品也是帝王的日常用品。建立了清朝的满族人也学着明人的样子广修陵墓,其根源也是一个对死亡的看法.
长城
万里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被列为世界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长城的历史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北京现存的长城为明长城,保存最完好、气势最雄伟的有四处:八达岭、清水岭、禾子涧、笔架山一线;龙泉岭、西水峪、黄花城、慕田峪一线;古北口、金山岭、司马台、关门一线;还有密云东部的墙子路一带南北走向的一段长城。
目前,经过整修,对游人开放的北京长城有两段。一是位于延庆县境内的八达岭长城;一是位于怀柔县的慕田峪长城。两段长城均有缆车直达山顶。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城西北80公里处的延庆县境内,结构严谨,形势壮观,气魄雄伟,是长城的一个缩影,是长城中最主要的游览点之一。八达岭长城依山势而筑,高低宽窄不一,平均高6-7米,宽4-5米,用整齐巨大的城砖筑成墙体外壳。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往北京的咽喉。从 “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连绵的万里长城。八达岭长城游览区包括蜿蜒的长城、壮丽的敌台、居庸关和关沟内的胜迹。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郊区怀柔县北辛营乡,距离北京市区70多公里。此段长城长2250米,有敌台22座。慕田峪以自然风景优美著称,花多,树多,春天看桃花,秋天看红叶,难怪清代学者孙学诗游览慕田峪时,曾吟诗道:“借问峪中何所有,千树桃花万树柳。”
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去八达岭长城游览一是从市内乘游览专车前往,费用高一些,但比较舒服,并可同时游览十三陵。从北京去八达岭的公路,经修整后,平坦宽阔。也可以坐火车前往,早7时40分发车,车行2小时多。八达岭游人鼎盛,平均一天游客约万余人。
Baidu
map